•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糟糕的初吻,是如何毀掉一段戀情的?

    如果初吻搞砸,一段美好的戀情也可能就此終結。

    人類進化之初,雙唇的主要作用是進食,隨后才用于交談。親吻雙唇的確能喂飽各種饑餓感:輕輕一個吻,會刺激身體發出一連串神經信號和化學物質,傳遞我們的觸覺感受、性興奮、親密感,甚至是狂喜。

    雙唇接觸時傳遞給對方的信息,強烈程度不亞于本人體內的信息流。有科學家相信,接吻的產生是擇偶的需要。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University of Albany)的進化心理學家戈登·G·蓋洛普(Gordon G. Gallup)在接受BBC訪談時說:“親吻包含復雜的信息交換——嗅覺信息、觸覺信息和各種體態的變化。這些信息經由進化和潛意識機制,幫助人們判斷彼此的基因是否匹配。”

    親吻甚至能揭示伴侶對生兒育女的態度,這可是長期戀情的首要問題,也是關乎物種繁衍的大事。

    喂飽饑餓感

    20世紀60年代,英國動物學家兼作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首先提出,接吻很可能起源于靈長類動物的育嬰行為:母親咀嚼食物,會口對口喂給幼崽。黑猩猩是這樣,人類的祖先可能也是如此。后來,食物稀缺時,嘴對嘴就發展成安撫饑餓幼崽的策略,并最終用于表達愛慕之情。實際上,人類或許真是從這種父母喂食的動作開始,演變出各種各樣富于激情的親吻。

    一種不為人們熟知的化學信使——信息素(pheromone),可能促進了接吻這一溝通方式的形成。許多動植物都利用信息素與同一物種的其他成員溝通。尤其是昆蟲,它們發現食物或異性時,會釋放信息素警告其他同伴。

    人類是否能察覺到信息素,科學界仍有爭議。在鼠和豬的口鼻之間,有專門的信息素感受器——梨鼻器(vomeronasal organ),人卻沒有。美國迪尤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的生物學家薩拉·伍德利(Sarah Woodley)提出,人類也許是通過鼻子來感知各種信息素的。或許化學物質的傳遞能夠解釋這些現象:女生宿舍中,室友的月經周期會趨于同步;如果某些男性的免疫系統與某位女性在基因上正好匹配,她就會被這些男性T恤上的氣味吸引。人類的信息素包括男性酯酮(androstenol),這是男性汗液的一種化學成分,能提高女性的性喚醒水平。此外,研究者還發現一種名為交配信息素(copulin)的陰道荷爾蒙,它能夠提升男性的睪丸酮水平和性欲。  

    如果信息素在人類求偶和生殖中確實發揮了作用,親吻就能有效地將信息素從一方傳遞給另一方。人類之所以演化出親吻,是因為它有助于尋找合適的配偶——做愛,或至少是彼此吸引,而與外表無關。

    我們也可能是從靈長類祖先那里繼承了親吻。盡管倭黑猩猩并不是人類的直系祖先,但它們的基因和人十分接近。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靈長類學家弗蘭斯·B·M·德瓦爾(Frans B. M. de Waal)回憶說,有位動物園管理員被一頭倭黑猩猩親了一下,他原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友善的吻,直到倭黑猩猩把舌頭伸進他嘴里,才恍然大悟,并非如此!

    真愛試金石

    一個吻或許并不明智,卻能左右一段戀情。2005年,電影《全民情敵》(Hitch)中的亞歷克斯·希欽斯(Alex Hitchens)就對他的客戶說過:“一支舞蹈、一個眼神、一個吻,就這么幾招……男人一出手,便分高下,要么‘抱得美人歸’,要么成了‘一次性男友’。”小小的一個吻,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嗎?研究者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蓋洛普和他的同事發現,在受試的58名男性和122名女性中,有59%的男性和66%的女性承認曾對某人產生好感,但第一次接吻后,卻突然沒了感覺。

    蓋洛普認為,接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傳達了許多潛意識信息,幫助配偶判斷彼此的基因是否匹配。他的假說與另一種看法不謀而合:親吻之所以進化成一種求偶策略,是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評估潛在的伴侶。

    達爾文進化學說認為,性選擇是傳播基因的關鍵。對人類而言,擇偶通常還涉及戀愛過程。2005年,費舍在一篇論文中寫到,人類“進化出這種吸引機制,是為了把交配的能量聚焦在特定的人身上,從而保存能量,更有利于擇偶——這是繁衍后代最重要的方面”。

    根據蓋洛普的新發現,親吻對伴侶關系的發展至關重要,但它在男性和女性身上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2007年9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蓋洛普及同事調查了1,041名大學本科生的親吻行為。多數男生把深深一吻視為通向性關系下一階段的一條途徑。女性則普遍期待,親吻能讓雙方在感情上更進一步。女性不僅會評估對方DNA的好壞,還要看他是否會成為一個出色的長期伴侶。

    由于女性需要在生育上投入更多的能量,能夠生育的年限也更短,她們在選擇伴侶時更為挑剔——她們承擔不起差錯的代價。對女性而言,一個熱烈的吻可以幫助她們選定一位合適的配偶:他不僅會是一個慈父,而且還會心甘情愿把孩子撫養成人。

    在一起,不接吻

    從進化的角度看,親吻也許并非不可或缺。多數動物并不會摟著脖子親吻,也能繁衍生息。就連人類自己,也不是人人都會親吻。20世紀初,丹麥科學家克里斯托弗·尼羅普(Kristoffer Nyrop)描述了芬蘭的幾個土著部落,部落成員在一起洗澡,卻認為親吻有傷風化;1987年,法國人類學家保羅·德昂若(Paul d’Enjoy)的報告稱,中國人很不喜歡口對口接吻;在蒙古,父親通常不會親自己的孩子,只是會聞聞他們的頭部。

    實際上,艾雷尼厄斯·艾布爾-艾貝斯費爾特(Irenaus Eibl-Eibesfeldt)認為,有多達10%的人從不會觸碰別人的嘴唇。艾布爾-艾貝斯費爾特是人類行為學的先驅,目前擔任德國安德赫斯的馬普學會人類行為影片檔案館主任(Max-Planck-Society Film Archive of Human Ethology)。1970年,他在《愛與恨:行為模式自然史》(Love and Hat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Behavior Patterns)一書中表達了上述觀點。1992年,費希爾也發表過類似的數據。根據他們的發現,約有6.5億人未能掌握親吻的藝術;這個數字比任何國家的人口總數都大——當然,中國和印度除外。

    偏斜之愛

    即使在那些習慣親吻的國家,親吻也暗藏玄機。最近,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y of Bochum)的心理學家奧努爾·京蒂爾金(Onur Güntürkün)在美國、德國和土耳其,對124對在公眾場合親吻的伴侶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嘴唇接觸前,他們把腦袋偏到右側的頻率,是左側的兩倍。慣用右手并不能解釋這一偏好,因為人類中右撇子所占的比例,比親吻時腦袋習慣偏右的人所占比例高出4倍。京蒂爾金懷疑,右側親吻源于懷孕后期和幼兒時期普遍存在的某種偏好。這種“行為不對稱”與語言和空間感等大腦功能的偏側性有關。

    向右偏斜的習慣還和后天培育有關。研究顯示,無論慣用左手還是右手, 80%的母親都習慣把嬰兒抱在身體左側。母親必須把臉朝上的嬰兒從左邊換到右邊,才方便哺乳或用鼻子愛撫他們。結果,多數人開始把溫情和安全與右側聯系在一起。

    有科學家提出,與接吻時把頭偏到右側的人相比,偏向左側的人較少表現出溫情和愛。有理論認為,偏向右側會露出左邊面頰,而控制它的是較為情緒化的右半腦。但2006年的一項研究反駁了這個觀點。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斯卻萊米爾斯學院(Stranmillis University College)的自然學家朱利安·格林伍德(Julian Greenwood)及其同事,對240名大學本科生進行了測試,77%的人在親吻洋娃娃的面頰或嘴唇時偏向右側。這種不帶感情色彩的親吻偏向右側的情況,與在貝爾法斯特測試125對伴侶接吻時的情況差不多,都有8成時間偏向右側。京蒂爾金總結說:右側親吻可能源于某種運動偏好,而非情感偏好。  

    盡管有了這些觀察結果,我們仍然無法對親吻進行科學的、徹底的分析。對情侶的觀察顯示,簡單而自然的一個吻其實一點也不簡單——要解開激情與愛的秘密并非易事。浪漫不會輕易揭開它秘密的面紗。有時候,我們倒情愿那樣。

    • 發表于 2014-06-29 00:00
    • 閱讀 ( 92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