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蘇亞雷斯為什么屢“咬”不改?

    “錯了嗎?”“我錯了”。

    “還犯嗎?”“再也不了”。

    “記住了嗎?”“記住了,永也不了”。

    結果,沒過幾天,因為相同的“錯誤”重復一次剛才的”永也不“的過程。

    【蘇亞雷斯“又咬人”了】

    烏拉圭球星蘇亞雷斯在世界足壇上演了類似的屢“咬”不改的系列劇。在日前進行的一場世界杯比賽中,蘇亞雷斯因為“又咬人”遭受到國際足聯的重罰:禁賽9場、4個月不得參加足球比賽。

    蘇亞雷斯咬人事件之所以引人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作為國際足球巨星,蘇亞雷斯已經多次在足球場上咬人,并遭受到嚴重處罰。

    2010年11月,當時還在荷甲阿賈克斯效力的蘇亞雷斯,身為隊長,在比賽中咬傷埃因霍溫球員巴卡爾的肩膀,賽后接到停賽7場的罰單。

    2013年4月,在英超聯賽利物浦對壘切爾西的比賽中,蘇亞雷斯非常明顯惡意的咬住了對方球員伊萬諾維奇的右手手臂。英足總因此對蘇亞雷斯課以停賽10場的嚴厲處罰。

    近日,更有媒體爆料稱,國際足聯接到秘密報告,指蘇亞雷斯此前更有高達5次賽場咬人的前科,那么這次世界杯賽場的咬人已經是蘇亞雷斯職業生涯第八次賽場咬人?作為一名著名球星,至少此前的兩次咬人事件給他帶來的是高達17場禁賽處罰,除惡劣名聲外,還意味著大把的金錢損失,在一般人看來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而蘇亞雷斯為什么一如既往屢咬不改呢?

    事情的最新進展是,蘇亞雷斯已經承認是故意咬人,宣布向被咬對象和整個足球界道歉,并發誓“永遠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了”。

    蘇亞雷斯真的會“永也不”了嗎?

    【為什么會咬人?】

    事件發生過后,對于蘇亞雷斯為什么咬人各方給出了多種解釋。其實,咬是動物的攻擊性本能之一,在人類也不例外。在理智上不健全的嬰幼兒和兒童咬人也司空見慣,只是有的人特別偏好或者習慣一些。隨著年齡增長理性的建立,這些本能會被被理智壓抑隱藏起來。當人在失去理性約束的瞬間,本能性的咬人也沒有什么奇怪的,日常生活中也屢見不鮮。

    蘇亞雷斯為什么會屢咬不改?

    科學研究認為,屢教不改并非是由于一般性記憶力不好,而是由于腦內“懲戒中心”功能可能存在欠缺。

    【腦“獎賞中心”】

    1953年,加拿大兩位心理學家在對小鼠進行腦內電刺激實驗過程中發現,當微電極插入一個稱為伏隔核的部位時,小鼠會不停地主動壓桿自我接通電源而接受電刺激,從而揭開了腦獎賞系統研究的序幕。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有關獎賞系統的研究已經區域成熟。動物在完成產生正面效應的行為后,中腦邊緣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元會釋放多巴胺,通過神經突觸這種信號傳遞到額葉皮層,產生欣快感作為一種自我“獎賞”;同時與海馬、杏仁核、以及額葉皮質的決策系統產生聯系,產生美好記憶、良性情緒反應以及繼續進取的行為進行激勵,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獎賞系統。

    在人類,可以觸發自我獎賞系統工作的因素包括三類:與生存和繁衍有關的覓食、進食和交配,獲得金錢或者社會贊譽等好的名聲,以及攝入一些與內源性止痛物質結構類似的藥物,具體而言就是大麻、海洛因等毒品。

    前兩者的作用是一過性的,屬于正面的激勵;后者則是屬于“假冒”內源性生物活性物質,并可以“綁架”腦將上浮系統和行為決策系統,使得吸毒者成為毒品的奴隸。

    【腦內“懲戒系統”】

    既然獎賞系統負責對于產生正面效應行為的激勵,那么腦內有沒有負責對產生負面效應行為進行懲戒即產生教訓的系統呢?

    經過研究,科學家把懲戒中心鎖定在被稱為外側韁核(LHB)的神經核團。

    研究發現,一些產生負面刺激可以激活LHB神經元,抑制獎賞中心多巴胺神經元活性,產生厭惡反應、不良記憶和對于行為的懲戒作用。

    比如,酒精攝入雖然可以在初始階段產生正向增強作用并激勵進一步尋求行為。但是,同時可以產生諸如急性鎮靜、肌肉震顫和宿醉等負面效應。這些負面效應則可以激活LHB神經元產生厭惡反應,并抑制相關的行為,形成對這種負面效應的懲戒。

    已經有研究發現,LHB對酒精、尼古丁和可卡因的攝取產生負向調節作用。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手術破壞掉大鼠的LHB,而對照組則只進行假手術。實驗分為三個大組,第一組,每間隔24小時給實驗大鼠兩瓶液體,一瓶是純水,一瓶含20%濃度的酒精,連續給8周,中間一段時間暫停供給酒精;第二組,在喂食8周酒精后,動物可以通過壓桿方式來資助獲取酒精;第三組,則進行條件性味覺厭惡實驗。

    結果,第一組所有大鼠在最初階段酒精攝取量均持續增加,但是,隨后LHB損毀大鼠的攝入量逐漸開始并遠遠超過假手術組;在暫停供給酒精造成戒斷后,LHB損毀大鼠攝取量仍繼續增加,經過幾天后才恢復。第二組,LHB損傷大鼠通過壓杠桿自助獲得酒精量顯著多于假手術組。第三組,條件性味覺厭惡測試中,酒精成癮的大鼠在被剝奪乙醇供給,代之以蔗糖飲料后,假手術組大鼠表現出明顯厭惡反應,而LHB損毀大鼠則沒有表現出反感。

    實驗結果說明,LHB功能保持完整的大鼠,酒精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給它們形成教訓,這些教訓對于酒精攝入起到嚴格調控作用。相反,LHB損毀大鼠似乎根本不在乎那些負面效應,對于酒精攝取是“永無止境”的。

    【結論】

    雖然有關腦懲戒系統的研究遠沒有獎賞系統成熟,研究尚處于動物實驗階段。但是,目前的證據尤其是最近的這項研究,可以證明以外側韁核為中心的腦懲戒系統在記取教訓方面的作用。

    這也很可能蘇亞雷斯屢“咬”不改的原因所在,他的“永不再”中樞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功能欠缺。

    【后記——筆者現身說法】

    醫學研究中個例尤其是個人體驗不能作為證據,但是,筆者希望以現身說法給你提供某些感性認識。

    筆者記得小時候就經常無故惡心嘔吐,家里雖然窮吃飯卻非常挑剔,倒不是專門撿好吃的,而是固執地吃新鮮的食物。

    成年后,有兩次飲酒過量,一次是第一次喝酒,同飲者都早已爛醉,而我卻沒事人一樣。但是,幾個小時后,宿醉襲來,持續近24小時的嘔吐,那叫一個“肝腸寸斷”、痛不欲生。第二次,是因為某個事件,想把自己灌醉,結果更加悲慘,意識一直清醒,宿醉則較之前次有過之無不及。從此以后,滴酒不沾。想來,筆者的腦內懲戒系統似乎有些功能亢進。

    這種反應有沒有生理意義呢?這應該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就飲食而言,對于可能的有害物質高度敏感;而就行為而言,對于可能帶來負面危害的行為保持深刻記憶和高度警惕。那么,這將意味著更多安全,更加遠離可能的危險。當然,這有待更多研究證據的支持。

    您呢?屬于哪個類型?

    • 發表于 2014-07-08 00:00
    • 閱讀 ( 76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