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同性戀與心理疾病有關嗎?

    歷史上,精神疾病與同性戀的淵源

    最早反對同性戀的呼聲多來自宗教,將同性戀視為一種異常行為或者惡魔行為。后來反對勢力由教會變成精神病學界,認為一種性變態,并從心理治療的角度采用了一些專門的方法來治療同性戀,如厭惡刺激、閹割、大腦手術、激素注射等。如在《性愛大師》第1季中院長鮑比就想用厭惡療法來治療自己的同性戀。

    從1950年美參議調查認為同性戀“缺乏正常人的感情穩定性”,引發社會反對同性戀浪潮,金賽(Alfred Kinsey)1948發表報告說美國37%的成年男性有過同性性行為。在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胡克(Evelyn Hooker)做了第一個關于同性戀是不是精神疾病的經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同性戀者并不一定有精神缺陷或是心理變態。對同性戀的認定一直在兩種聲音間搖擺。

    同性戀發展史上著名的“石墻騷亂”,使同性戀活動公開化,也使同性戀群體和精神病界的沖突日益嚴重,直到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董事會以投票形式決定將同性戀剔除出疾病分類。從此同性戀與精神疾病間日漸分離開來,后來這一趨勢逐漸蔓延到不同的國家。中國在2001年做出了類似的決定。

    同性戀的成因

    對于同性戀成因的探討并沒有一致的結論,簡化來說,大致有兩種:

    (1)具有先天性的生理因素

    有研究表明,同性戀源自遺傳基因(染色體末端分裂),從1916年就有這方面的研究發現,但是比較著名的是美國生物學家丁·漢默(Dean Hamer)教授的研究,在90年代研究了40對男同的細胞后,發現同性戀的X性染色體長臂頂端區域中,有一個叫Xq28的基因,這個基因決定其性取向為同性。后來意大利心理學家卡普里奧-西亞尼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大規模調查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雖然目前并不能夠確定是哪幾個基因,但是同性戀是有基因基的,已經得到了證實。

    除了基因,還有發現認為是源自腦部結構――性中樞系統。另一個研究方向則是與性荷爾蒙的分泌水平有關,研究結果支持了同性戀和性激素水平有關,但無法確定其因果關系。

    (2)后天的成長經歷影響

    有些人在成長經歷中有一些特殊或偶然的事件,使其在性別認同或者初次性關系等方面出現了異常。比如,將男孩當成女孩養,或者把女孩當成男孩子養,那么孩子的性別認同以及社會角色認同就會發生某些變化,長期下去,有些人習慣了以異性的行為方式去生活,這種“錯位”情況發展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導致性取向改變。另外,有些案例人群是在幼年時被同性成年人引導所致。

    還有,在受訪人群中,有些女孩在年紀較小時遭遇性侵犯,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對異性厭惡和恐懼越來越嚴重,從而漸漸喜歡親近同性。

    精神科的意見:同性戀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現一定的心理障礙

    中華精神病學會副主席、參與制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主要負責者之一陳彥方在采訪時說到,精神科這樣看待同性戀:同性戀作為一種性愛活動,不一定是異常的。但是,由于生活環境和輿論的壓力,在心理方面,同性戀人群可能會承受較大的壓力,有些人也就不免會出現一些心理障礙。

    在有些環境中,同性戀人群的生活處境并不輕松,甚至遭受到很多質疑,合理地釋放心理壓力很重要;如果個人感覺心理負擔過重,有必要選擇可靠的疏導與心理咨詢。

    • 發表于 2014-08-21 00:00
    • 閱讀 ( 786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