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新生軍訓,有什么用?

    這兩天,軍訓成了熱門話題,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軍訓的事。

    很多人不解,站軍姿、走正步、練隊列、疊被子,對一個青少年而言,這些行為的意義到底是什么?軍訓這種舶來品,是如何成為每個新生的必經修煉?

    今天,壹讀君就聊一聊“軍訓”的事。

    跟德國人學來了“軍訓”

    提起軍訓,國人通常能聯想到場景大概分為兩種:即使是強迫癥也賞心悅目的分列式,以及洗腦循環的正步踢踏交響曲。而每年為新生祈愿更毒辣的陽光和更面癱的教官,已經成為信奉“有難同當”的學姐學長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一。

    分列式和踢正步,看起來很能揚我軍威,但重復著千百遍的簡諧運動,除了匯報演出給領導看,到底有啥用啊?

    這種整齊劃一的隊列,其實是普魯士人的大作。想當年,歐洲軍隊剛裝備火槍的時候,用黑火藥發射出的彈丸射程近且精度差,為了達到滿意的殺傷效果,軍隊必須齊刷刷地一排一排站,集體互相開火,形象地說,就是排隊互相槍斃。

    為了提高威懾力,普魯士軍隊還在閱兵中吸取了一種民間的流行舞蹈,它的特征是高抬腿與地面平行。這種行軍方式不但能提神醒腦,梳理隊列,還能制造出震撼大地的威懾音效。

    按英國歷史學家諾爾曼?戴維斯的說法:“對于普魯士的敵人來說,正步走象征著普魯士士兵們不僅僅是身穿軍服的農村小伙子,而是武藝超強的超人;對于整個世界來說,正步走象征著普魯士不僅僅是個強國,而且是個高傲的強國。”

    而對士兵而言,正步和隊列,嚴格服從命令,就意味著消滅自我,成為隊列和方陣的一部分,對排隊槍斃戰術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只有鐵的紀律和忘我,才能面對敵人的槍口、不斷倒下的伙伴,還能淡定地繼續裝彈、射擊,再裝彈、射擊。

    普魯士擊敗法國完成德國統一后,德國軍事教官風靡世界,并將這種齊刷刷的正步隊列擴散到亞洲美洲諸多國家。嚴格的分列式能夠強化集體意識,這一點十分具有吸引力,沙俄第一個主動引進,并在蘇聯時期對廣大社會主義國家傳播。

    清政府在1910年頒布了《新定步兵操法》,這是我國最早現代意義上的隊列條令,師從的依然是德國。1918年11月28日,為慶祝一戰勝利的榮譽,北洋政府在紫禁城舉辦了第一次西式隊列式大閱兵。

    按照西式操典進行軍訓,被認為是中國自強、抵御外侮的關鍵,而學生參與軍訓,也指望他們能強身健體,培養尚武精神,以作為后備軍官。所以,不僅當時的軍事院校對學生進行軍訓,北洋大學堂這樣培養法律、翻譯和土木工程的學校,學生也進行軍事化訓練。

    中華民國把學生軍訓推向全國

    1902年,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就發表《新國民教育》,提出應訓練學生行軍、射靶、擊劍、野外演習等能力。清朝滅亡前10個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上海召開,雖然終于通過了將軍訓貫徹于普通學校的《請定軍國民教育主義案》,但收效甚微。革命運動已經如火如荼了,再訓練一批尚武精神的學生,在清政府看來是作死行為。

    到了民國,在外侮與各地軍閥的壓力下,尚武精神成為了教育界主流。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發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主張在國民教育中,軍國民教育應占50%。民初許多學校組織了“童子軍”或少年義勇團,學校軍訓迅速展開。

    在外憂加劇的時代,尚武的教育思想很自然地被政府重視。1933年,蔣介石下令國民政府,凡高中以上學生軍訓不合格者,不得投考大學,將軍訓作為完成學業和升學的必要條件。

    軍訓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據調查顯示,自1929年正式實施軍訓到1944年,計專科以上學校受訓學生總數為136901人,在中等學校,這個數字為640591人。抗戰后期,以東北大學師生志愿從軍為發端,更是涌現10萬知識青年從軍熱潮。但是,在那個大部分士兵都無法受到合格軍事訓練的年代,學生軍訓的成果,也可以說微乎其微。

    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還在國歌里高唱,軍事訓練自然必不可少。在1955年頒布的《兵役法》中,就規定了高級中學及以上學校學生在征集前應當接受軍訓。到了1984年版的《兵役法》,正式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

    從1985年到1988年,對全國院校進行了一系列軍訓試點,到了1996年,試點數字達到157所。

    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天,我國已有大約500所高等院校和近3000所中等學校開展學生軍訓。

    站軍姿、踢正步和排隊列,到底為了啥

    按標準的說法,軍訓的目的,是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斗、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

    眾所周知,現在學生軍訓的必備科目是站軍姿、踢正步和隊列訓練,實彈打靶基本就是讓小朋友體驗一下刺激,連基本的開保險、上膛、換彈夾都不教,自然談不上什么軍事技能。

    所以,軍訓的重點就在于紀律的馴服。

    福柯在《規訓與懲戒》一書中指出,紀律的目標是“建立一種關系,要通過這種機制本身來使人體在變得更有用時也變得更順從,或因更順從變得更有用”。

    軍訓開始時,所有學生會收到統一的裝備,包括軍裝、軍帽、皮帶等,穿戴需遵守規范,不允許新生在穿著上體現出個人特征。其次,所有的人按照提前定好的日程進行各項活動,必須與集體行動一致。編組隊列和報數,也把一個人變成了“第X排第X列”。

    總之,個人在這里消失,集體形成。

    訓練時要嚴格聽從教官的命令,以站軍姿為例,一要挺頸、挺胸、挺腿,二要收下頜、收腹、收臀,三要睜大眼并直視前方,然后頭要使勁向上頂。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被分解,成為被規范的對象。它們不再屬于個人,而屬于需要“合格化”“標準化”的集體。

    但最重要的,軍訓是要被訓練者認同這種標準和價值,并自覺融入其中。當你自覺地為了集體榮譽而咬牙堅持的時候,軍訓就完成了對你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規訓。從軍訓被發明到現在,這一點從未改變。

    • 發表于 2014-09-02 00:00
    • 閱讀 ( 1002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