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土豪”為什么“土”?

    隨著《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新版本的出爐,“土豪”一詞也與時俱進地被補充了新的義項:“今也指富有錢財而缺少文化和正確價值觀的人”。

    這個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時尚符號終于得到了官方認可,從此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開啟群嘲模式:你們雖然有錢,但你們土鱉啊!

    嘴上雖然這么說,身體里還是很誠實地有著一顆想做土豪的心。像電影《大腕》里總結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光是聽起來就讓人把持不住。僅僅“豪”就是一個值得趨之若鶩的理由,前面的“土”字?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畢竟什么是“文化”和“正確價值觀”,也沒人能給出個具體的標準以供對號入座。

    當然,大部分人調侃的不是土豪,而是自己沒能成為土豪。今天,壹讀君就來聊一聊土豪的發展史,以供壹堆飯們參考,如果你們中哪一位以后成功發跡,還請對壹讀君涌泉相報啊。

    以前的土豪,高端大氣上檔次

    古代的“土豪”,指的是地方上有錢有勢的家族或個人。《全劉宋文》中出現過最早的文字記載:自恃吳興土豪,比門義故,脅說士庶,告索無已。

    這些土豪大多來自從秦漢起傳承下來的地方世族,經營了幾百年,靠著積累的財富發家。后來,他們形成了鄉紳階層,在國家管理滲透不到鄉村階層的情況下,他們就充當著連接政府和鄉民之間的中間角色。

    按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吳理財的說法:“自隋朝中葉以降,直到清代,國家實行郡縣制,政權僅止于州縣。那時,鄉紳階層成為鄉村社會的主導性力量,鄉村公共事物主要由紳士出面組織。”

    當然,和今天“每天都要在五萬平米的床上醒來”的土豪一樣,他們都很有錢,特別是有功名的鄉紳,還可以免役免田賦。按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統計,清朝平均每個官員的年收入為5000多兩銀子,他們退職歸鄉時通常都不會空手而歸,并購置大量田產坐收暴利。

    古代鄉紳作為地方權威,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是很高端的,所謂“紳為一邑之望”。他們會協助官府做一些與民同樂的事情,比如興辦書院,修橋鋪路,維護治安,公斷訴訟。

    而鄉紳要么是考取功名為官,退而為紳,要么本身就是詩書官宦之家,總而言之,基本上都得是讀書人,他們在促進廟堂與鄉村的人才、文化循環起著關鍵作用。

    災荒年代,鄉紳的力量更是不可或缺,他們常常會組辦一些育嬰堂、棲流所、救生局之類的慈善機構。尤其到清代中后期,隨著國家荒政的衰敗,由鄉紳倡率的民間社會救濟活動達到一個高峰。

    科舉廢除和城市化,讓土豪取代了鄉紳

    那么鄉紳是如何變成“土豪劣紳”的呢?在清朝末期,鄉紳的權力扶搖直上到頂峰,歷史記載實業家張騫在家鄉籌辦絲織廠,就受到當地鄉紳的大力阻撓。

    在近代中國的激變之下,鄉紳被很多人看不過去,被定義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1909年的《申報》就發表了《論紳權》一文,認為紳權之害有三:一阻教育之發達,一礙實業之發達,一遏自治之前途。

    這時候的鄉紳,已經不是當初那批人了。晚清受城市化和西學的影響,傳統鄉紳紛紛離開農村,變成城市中的新興職業者。當時的學堂教職、報刊的編輯、記者等職業,都是讀書人充任,他們原本都可能成為鄉村的紳士。

    那么土豪之位的繼承者們又是怎樣的貨色呢?按史學家吳晗在《皇權與神權》中的說法:“原來應該繼承紳士地位的人紛紛離去,結果便只好聽任濫竽者充數,紳士的人選品質自必隨之降低,昔日的神圣威望乃日漸動搖。”

    鄉紳的文化水平就是在這一刻開始拉低的。到了1905年的廢科舉設學堂,土豪中“土”的比例急劇增長。“紳出為官,官退為紳”的制度徹底中斷,傳統鄉紳中優秀的新式知識學子只能滯留城市,重新學習謀生存。城鄉差距也迅速增加,在鄉村,公眾影響和財富成為判斷身份的標準,仕進之路既然絕跡,那么大家就都向錢看好了。

    結果就是中國的鄉村越來越固步自封,成為不了達官貴人的鄉紳就退化成了土豪劣紳,大量沒有道義責任的土地兼并和反對變革,已經成為了清末民初的鄉村常態。在江蘇,素有“江北多土豪,江南多劣紳”的說法。

    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北伐期間,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對農民宣言,號召農民打倒土豪劣紳。1932年,蔣介石任總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也頒布了《剿匪區內懲治土豪劣紳條例》。再到后來的“打土豪,分田地”,幾乎所有人都想將鄉紳土豪除之而后快了。

    現代中國正在土豪化?

    當代語境下,土豪從一個很革命的政治符號變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娛樂符號。他可以指網游中放肆揮金的人民幣玩家,可以指穿金戴銀手提LV包的搭配風格,也可以指閑著無聊搭飛機去倫敦喂鴿子的生活方式。

    《小時代》里男主對女主的告白:“我喜歡你,又不是因為你從小就有奔馳接送而喜歡你,也不是因為你有名牌包而喜歡你,更不是因為你送我昂貴的靴子我才喜歡你。”正是人民群眾對土豪認知的經典銀幕體現。

    土豪是個調侃詞,象征著繁榮社會之下的大肆消費。南京大學英文系但漢松教授將“土豪”譯作貝弗利山莊土包子(Beverly Hillbillies)。貝弗利山莊正是好萊塢富翁云集之地。

    其實在經濟騰飛的社會里,這一現象很常見。《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背景,正是美國的“柯立芝繁榮”時期。那里面描繪的衣香鬢影的派對,紙醉金迷的生活,新貴富豪的奢華不輸豪門望族,是在消費主義興盛下美國的騰飛烙印。

    按中國學者莫少群的說法,炫耀式消費、奢侈式消費是當代中國消費社會的一大特色,這種時髦大有蔓延之勢。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初,我國奢侈品消費總額86億美元,占全球25%,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這些消費者的原則是:花的不是錢,而是身份。

    那么在當代社會,如何與土豪作朋友呢?按照2013年的胡潤百富榜,他們愛住北上廣,從事地產的比例最高。其實,這些人與我們日常社交中所談的“土豪”并沒有關系,即使只是拿著一部鑲著金色邊框的蘋果手機,也可以被我們稱作“土豪”。土豪不需要多有錢,只要比你有錢就行了。

    • 發表于 2014-09-01 00:00
    • 閱讀 ( 918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