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人類的天性。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們分享個人的喜悅和憂傷的方式迅速增多,特別是通過社交媒體和短信。但到目前為止,對這種社交分享(告訴別人我們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的行為)的所有研究都僅限于面對面交流方式。

分享是人類的天性。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們分享個人的喜悅和憂傷的方式迅速增多,特別是通過社交媒體和短信。但到目前為止,對這種社交分享(告訴別人我們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的行為)的所有研究都僅限于面對面交流方式。
一項新的研究觀察了通過新式媒體進行社交分享對人們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計算機與人類行為》上。人們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來分享重要的個人事件?在這種不能進行擁抱或鼓掌慶賀之類的肢體語言交流的媒介環境中分享個人生活是什么感覺?
“社交分享是一種很普遍的行為”,本項研究的作者、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傳播藝術學助理教授卡塔莉娜托瑪Catalina Toma說,“好像只有在與別人分享之后那些事情才是真實的。”

這項研究是由托瑪和研究生米娜蘇Mina Choi共同完成的,調查對象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300名本科生。他們每天通過寫日記的方式來記錄分享個人狀態對自己情緒的影響,其中詳細記錄了分享的內容、方式以及在分享前后的心情。
調查結果表明,在這項研究中近70%的社交分享是通過短信、電話、臉書或微博這些媒體進行的。
托瑪主要研究人們在網絡中的自我表現以及社交媒體對人們情感健康的影響。她認為人們實質上是通過電話、短信和社交媒體與他人聯系。 除此之外,研究還發現參與者們在進行社交分享時,會策略性地選擇能夠滿足他們心理需求的媒體。當遇到開心事時,人們喜歡通過短信或微博進行分享,因為這兩種分享方式可以很方便地用手機進行,并且它們都是非介入性的,因為交流的另一方不需要提供即時回復。
“當你遇到開心事時,你會想立刻告訴別人,”托瑪說,“當遇到傷心事時,人們會選擇給自己的朋友打電話,這是一種更介入性的方式。”
“當電話鈴響的時候,你經常會聽到人們說‘告訴你一個壞消息’,”托瑪說,“我們的研究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
蘇和托瑪還發現通過(新式)媒體進行社交分享能夠增強人對事情本身的感情基調。分享一件開心事能夠強化事情本身對人情緒的影響,這是一種獲益效應。“與人分享你的喜悅會讓你更加開心,”托瑪說。
但是如果你因為一次糟糕的看牙醫的經歷或者與你的愛人吵架而難過,并且在臉書上發布了狀態,你將會感覺更糟。在這次研究中,不管參與者們用什么媒體分享傷心事,他們都只會感覺更加糟糕(但是通過打電話來訴苦帶來的負面效應最小)。
“他們的負面情緒被惡化了,”托瑪說,“分享使他們的痛苦變得更加真實。”
“觀察人們如何通過新式媒體分享重要的個人事件以及分享之后的感受是研究人類發展的絕佳機會。”托瑪說。
(翻譯:趙杰;審校:朱國毅)
( 故事來源:以上故事是基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提供的資料。原文由Jenny Price 撰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