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說:母親懷胎期間性激素的水平會影響胎兒手指的長度差異。因此食指比無名指長的男性、無名指比食指長的女性,更容易成為同性戀者。
食指與無名指長度之比(2D:4D)是一個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早在1930年就有研究者發現不同性別的人“2D:4D值”不同。通俗一點說就是,與無名指相比,通常女性的食指更長。
1998年,曼寧發現“2D:4D值”可以作為間接測算出生前性激素水平的參考。目前,在科學界已經基本達成一致的認識是,這一比值與人出生前周圍環境的雄激素水平有關。而且右手的“2D:4D值”比左手的“2D:4D值”更能體現這一水平。
但至于這種比值是否與人出生后的大腦結構、性格、乃至性取向相關,目前學界爭論還比較多。許多關聯都還眾說紛紜,只能說是“未有定論”。
研究“2D:4D值”與性取向之間關系的論文也發表了不少。2010年,Grimbos等人發表在《行為神經學》上的一篇論文總結了前些年發表的與“2D:4D值”以及性取向相關的多個獨立研究結果。收集的研究都經過嚴格挑選,比如讓受試者自行測量右手“2D:4D值”的研究都未被選入,理由是受試者大多為右撇子,自行測量右手手指長度容易引入較大的數據誤差。最后的統計數據來自34個獨立樣本,一共包括1618個異性戀男性,1693個異性戀女性,1503名同性戀男性與1014名同性戀女性。這篇論文可算是近幾年來樣本數較大的一個總結。根據這些數據的統計結果顯示,異性戀女性比起同性戀女性來說,雙手的“2D:4D值”均較高,意味著食指相對較長。但男同性戀與男異性戀的“2D:4D值”則沒有顯著差異。
然而,Grimbos收集到的研究主要來自歐洲和北美兩地,參與研究的人群種族資料許多已經不可考。而亦有許多研究顯示人種可能影響“2D:4D值”。因此,他的研究結果是否適用于亞洲人群尚不可知。另外,由于測量手指長度的方法眾多,有的研究直接測量,有的研究則是將手拍照后測量照片,這些都可能給實驗結果引入誤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統計學上的相關,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兩回事。想通過“手相”來了解某個特定人物的性取向?完全沒有可行性。
(答案整理自流言百科)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