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們來來回回地發出超聲波干擾,樂此不疲地為獵物而戰,直到某一方最終放棄。
在這張合成圖像中可見,一只墨西哥游離尾蝠發出一種特殊的超聲波信號,以阻礙另外一只蝙蝠的回聲定位;這些波浪線就描繪了干擾者的聲波。

捕獲昆蟲前,蝙蝠發出一系列快速的超聲波信號,通過回聲,定位獵物的準確位置。科學家把這些聲音叫做“覓食聲”,這些“覓食聲”也會吸引那些其他的可能還在覓食的蝙蝠。當另一只蝙蝠到達時,它可以阻礙原來那只蝙蝠發出的聲波,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就很像有人在阻擋收音機的信號一樣。這導致原來那只蝙蝠失去它的美食,而使競爭者有了從盤中奪食的可乘之機。
“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發現,”德國烏爾姆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兼蝙蝠發音研究家米爾亞姆·科恩施德說道,盡管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聲納干擾一直都是個激動人心的可能解釋...因為某些蝙蝠屬于高音種類,這項設計優雅的研究就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論證。”
北卡羅萊納州的溫莎城維克森林大學的生物學家亞倫·科克倫在亞利桑那州記錄蝙蝠與飛蛾間互動的時候,首次探側到這種干擾信號。其他的研究人員之前也已經發現,墨西哥的游離尾蝠(圣特蕾莎犬吻蝠)至少能夠發出15種社交信號,甚至能調節自己的超聲波發音,以避免與其他蝙蝠的超聲波產生干擾。為了找出蝙蝠使用這些信號的方法,科學家在亞利桑那州以及墨西哥的田地里面安置了一批超聲波麥克風,并將蝙蝠的對壘回合錄制成片。他們把信號與蝙蝠的飛行路徑進行一一匹配,這樣就可以看到捕食者在什么時候發出覓食信號,競爭者又在何時發出干擾信號。從3-D重建圖像來看,科克倫和另一維克森林大學生物學家威廉·康納意識到,蝙蝠之間更多的是競爭而非合作,它們隨時掌控著高效且具有破壞性的干擾信號。“事實上,他們在捕食獵物的關鍵時刻就使用這個信號,”康納說道。
干擾信號通過重疊競爭者最終發出的強烈覓食信號發揮作用,它產生的聲波足以迷惑蝙蝠的聽覺神經元加工處理過程,以及使用超聲波點擊數鎖定獵物位置的能力,即回聲定位能力。當然,被干擾的蝙蝠也能扭轉局勢,即用相同的方法爭奪競爭者的獵物。“它們來來回回地發出超聲波干擾,樂此不疲地為獵物而戰,直到某一方最終放棄,”康納說。
在亞利桑那州,科學家記錄了145場蝙蝠爭奪昆蟲戰;當另一只蝙蝠發出干擾信號時,85.9%的捕食者都以失敗告終。如果沒有競爭者的干擾,捕食成功率就會上升到30%。研究人員也設計了可控的可重復實驗對蝙蝠進行檢測。他們將一只飛蛾拴在離地約5米的纖維細線上,一旦獵食的蝙蝠鎖定目標,發出覓食信號,他們就播放錄制好的干擾信號。根據記錄,與捕食時沒有干擾的情況相比,蝙蝠的捕食成功率下降了73.5%。該研究團隊在今日(11月6日)將其研究發表在《科學》雜志的網站上。
五年前,科克倫和康納就已經表示,燈蛾可以干擾棕色蝙蝠的獵食聲納。但相同物種個體間存在這類競爭性干擾在動物界還是首次發現,他們說到。
其他的研究者以前也曾聽到過由不同種類的蝙蝠發出的相似的聲音信號,包括雄性棕色大蝙蝠(大棕蝠類),并表示這種聲音可能用于合作性覓食,或者宣稱食物所屬。“這明顯不是為了合作,”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學家辛希亞·莫斯說,她的團隊提出了食物聲稱解釋學說,并堅持這一說法。
“聲明和干擾的說法都有證據支持,”她說,并指出她的團隊認為科克倫和康納采用的“給信號定時的手段”,即持續重復終端快速覓食聲波的方法,說明不了問題。“盡管這篇論文提出了重要結論,有趣而激動人心,但它也不是最終的定論。”
盡管如此,蝙蝠不僅僅擁有聲納,還能發出干擾信號這個觀點依然很“酷”,康納說。“我們認為能同時使用信號干擾聲納和雷達的工程師相當聰明。但蝙蝠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想出這一方法了。”現在,他和科克倫在想,其他能回聲定位的物種比如海豚是否也有競爭干擾作用。
(作者u:Virginia Morell;翻譯:趙歡;審校:董子晨曦)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