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家住昆明的劉先生遭遇了一件又心痛又后怕的事情。事情的緣由竟是一碗不起眼的炒米線。原來,劉先生在駕車帶女兒出游時,為女兒買了一碗米線。而當女兒在后座上吃米線時,劉先生的一腳急剎車,使得女兒猝不及防撞在前排座椅上,竟將舌頭咬斷了一半!幸好由于送醫及時,目前小姑娘的說話能力正在恢復之中。
看到這一幕,不禁讓很多人腦海中浮現出了武俠小說中“咬舌自盡”的場景。而這一印象也讓劉先生和劉太太事發后揪心了好久。那么,“咬舌”真的能夠做到“自盡”嗎?出現舌頭斷裂的意外應如何應對?
舌頭的基本特征
在討論“咬舌自盡”之前,先要了解一下舌頭的哪些特征存在可能“致命”的因素。舌頭,在醫學上稱為舌,是人體口腔內一塊肌肉質的器官,表面覆蓋有包含味覺感受器的上皮組織。舌的內部有多條彼此獨立、方向不同的肌肉束,使得舌頭可以做出靈活的偏、卷、翹等活動,使其具有協助咀嚼、攪拌、吞咽食物,及協助發聲等功能。這些肌肉被稱為舌固有肌。
此外,舌在口腔內還有多條肌肉協助其固定于口腔內。這些肌肉被稱為舌外肌。舌的下部由頦舌肌連接至下頜骨,側部依靠莖突舌肌連接至顳骨的莖突,而基部則由舌骨舌肌與舌骨相連。這里以頦舌肌相對最為有力。
除了肌肉,舌內還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組織。舌內的神經包括控制舌肌運動的舌下神經、感受舌后部味覺和觸覺的舌咽神經舌支,以及由三叉神經分出的負責舌前部味覺觸覺的舌神經等。舌內部除了豐富的毛細血管外,較大的血管包括舌深動脈、舌背靜脈和舌深靜脈。我們在舌的下部看到的兩條粗而青色的血管,其實就是流動著靜脈血的舌深靜脈。

“咬舌自盡”難發生
基于以上所述的舌的基本結構,我們來考察一下“咬舌自盡”的可能性。網上流傳的“咬舌自盡”的致死原因可歸為三大類,即“疼死說”、“失血說”和“窒息說”。
“疼死說”的主要理由是咬舌時由于產生巨大的疼痛,從而產生“神經源性休克”,最終導致“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混亂”。然而,這一理由是無法成立的。首先,這一理由中對“神經源性休克”的理解就存在問題。雖然“神經原性休克”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由神經系統刺激而引發的休克”,但絕非“疼死”。神經原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環境因素的突然刺激,使得交感神經突然失去支配能力或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從而導致周圍血管舒張,人體血容量增加,進而使得人體有效血流量下降,機體相對缺血所致的休克。神經源性休克通常發生于腦、脊髓損傷,或心血管感受器遭受劇烈刺激(如劇烈壓迫頸動脈竇、心前區)等情況,而外傷造成的疼痛常使得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從而進入應激狀態,難以產生交感神經的抑制。其次,一些疼痛造成的“疼暈”,實際是交感神經過于興奮造成的腦供血不足所致。這種暈厥通常可在數十秒內恢復,不會造成生命危險。在法醫鑒定中出現的一些被稱為“神經原性休克死”,或“抑制死”的案例中,死者通常都具有心腦血管或神經系統疾病。因此對于正常人“咬舌”來說,若是自盡,需要極大的意志力和精神集中度,此時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而對于意外造成的舌部斷裂,劇烈疼痛同樣常造成交感神經的興奮,因此,這些情況均難以造成“神經源性休克”,更不用說導致死亡了。
“失血說”的理由十分直白,即舌內含有大量毛細血管和幾條較粗的動靜脈,因此咬斷舌頭后會因失血而死。但從常識上就會看出這一理由并不成立。人體血液總量約為4~5升,而失血量要超過30%,即1.5升以上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依靠舌內的血管要喪失1.5升血液,所需要的時間足夠凝固止血了。從這里可以看出,除非是血友病患者,否則依靠失血來“咬舌自盡”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不用提武俠小說中那種“一咬斃命”的場景了。
“窒息說”又分為三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斷離的舌頭被吞入,導致“噎死”,另一種認為斷離的舌根會“縮入喉嚨”導致窒息,而第三種說法則是流出的血液灌入氣管導致窒息。對于第一種說的理由是舌頭是輔助吞咽的器官,因此舌頭咬斷后斷離的舌頭由于吞咽功能的喪失而吞入。然而仔細想想可知,若要咬舌自盡,或由于意外自己咬斷舌頭,那么舌頭的斷離端是位于門齒外側的,那么掉出口腔的概率遠高于被“吞入”。并且,即使斷舌被吞入,那么很大可能是進入食道而非氣管。對于第二種說法,事實上也很難成立。因為舌頭被咬斷的部位是前部的游離端,而剩下舌后部,其下側是被發達的頦舌肌向前下方的下頜骨方向牽拉,因此難以做到“縮入喉嚨”。對于第三種說法,若要使血液能夠充分阻塞呼吸道,所需的出血量盡管遠少于“失血死”,但仍是比較可觀的,需要長時間出血才能達到。
因此,對比以上可能的“咬舌自盡”原理,我們可以看到,上述的所有方法都無法造成武俠小說中那樣的“一咬斃命”,甚至連致命的可能性都很低。相比之下,只有最后一種,即由于出血使得血液入肺,從而導致窒息死亡的方式可能性最大。事實上,文獻中記錄的舌意外斷裂以及咬舌自殘案例中,致死的極少,僅有的一例“咬舌自盡”發生于一位精神疾病患者身上。該患者在發病中咬舌,死因是出血和舌腫脹導致的窒息。
意外斷舌不可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咬舌自盡”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因意外導致的斷舌事故,其實也并不可怕。開頭中那位小姑娘良好的預后就是例子。
舌的機械損傷通常為咬傷、利器割傷、撕裂傷等。由于舌是肌肉性器官,再生能力強,因此輕微的傷口、斷裂和缺損,只需適當的止血和消炎措施,即可自愈。對于較為嚴重的深裂、割裂甚至完全斷離,則需讓傷者保持頭部處于水平位或俯位,防止血液流入喉部導致窒息,同時需及時送醫,進行縫合和包扎。只要醫治及時,通常也不會留下大的后遺癥。若出現舌完全斷離、脫落出口腔的情況,同樣先保持傷者頭部位置,然后用類似處理斷肢的方式保存和運輸(即用清潔和干燥的紗布或其他布類包裹,裝入潔凈塑料袋內密封,并使用冰塊等進行降溫),然后及時進行再植。只要措施得當,仍可挽回相當程度的功能。我國早在1975年就對在39℃高溫下離體長達3小時的斷舌成功實施了再植手術,由此可見意外斷舌后的醫療措施是十分完善和成熟的。
不過,雖然醫療技術發達,但舌頭外傷仍會對傷者造成一定時間和程度的痛苦。因此有必要預防舌外傷的發生。排除暴力因素外,舌部外傷通常都是由于意外磕絆、跌落、撞擊等導致。因此在行走、上下樓梯時,盡量不要邊走邊吃。在交通工具上飲食時,需要做好防護措施,如系緊安全帶等,避免由于突然的碰撞或剎車導致意外。同時,對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等看護人員也應當加強管理,避免患者發病導致意外。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