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總是通過語言的藝術運用來解釋未知的事物,記住自己的歷史,表達自己的情感。故事、詩歌、歌曲和戲劇是捕捉和尊重人類每一次經歷的載體。其中最強大的文學手段之一就是創造一幅視覺圖像來幫助人們表達某種意義。文學...
人類總是通過語言的藝術運用來解釋未知的事物,記住自己的歷史,表達自己的情感。故事、詩歌、歌曲和戲劇是捕捉和尊重人類每一次經歷的載體。其中最強大的文學手段之一就是創造一幅視覺圖像來幫助人們表達某種意義。文學上使用的意象有很多種,包括明喻、隱喻和同義詞。

像邁克爾·德雷頓這樣的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運用了意象。最簡單的說,"意象"這個詞只是指一組能在腦海中創造出一幅畫面的詞。作家們知道,一幅圖畫在讀者心目中的價值是千言萬語,因此,你試圖將生動或出乎意料的動詞和具體名詞結合起來,迫使讀者形象化,而不是理智化。擬人化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一種方式。一個提到街區上的房子的作家提供了信息,但沒有提供圖片。一個作家指的是破舊的,灰色房子蹲在一片沒有樹木的空地上,同時也創造了一種形象,也暗示了人類的特質。

使用這個比喻,時間就是金錢,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個帶有美元符號的鐘的形象。在學校教給孩子的各種意象中,第一種是明喻。大多數成年人都記得自己曾在定義:明喻是用"like"或"as"來比較兩個不同的事物。這是一個功能性的定義,但它忽略了問題的核心。明喻在兩個表面上似乎沒有共同點的事物中找到了相同的感覺。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也很自然,例如,把花園里的水管描述成一條水蛇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會迫使讀者形象化而非理性化。另一種意象類型是隱喻的運用。與明喻一樣,隱喻在兩個不同的事物之間找到了認同,但它將它們融合成一個整體,創造一個能反映這兩種特質的單一形象。這種形象也是,對于那些喜歡尋找事物之間幾乎沒有共同點的事物之間的聯系的孩子來說,這是很自然的。一個孩子一邊啃著花椰菜的莖說"我在吃一棵樹",這是在從意象類型中選擇隱喻來描述所發生的事情。

在詩歌或其他作品中使用意象可能是為了向讀者傳達對某物的全面而徹底的描述,如風景。提喻是另一種意象文學手法。它幾乎像一個文學綽號,不是為了一個人,而是為了一件事。綜合詞是指當一個較大的事物或想法被一個較小的整體的命名所暗示時所給予的名字。通過使用和時間的推移,代名詞短語可以變成習慣用法,幾乎完全排除了原來的名字。一個例子就是用"手"代替"工人"。一個農民可能會提到他剛雇了一個新工人,而船長則會大喊"全體船員上甲板!"當海面變得波濤洶涌時,物體的整體替換也很常見。例如,帆代表一艘船,王冠代表國王。

好的作家會嘗試將生動或出乎意料的動詞與特定名詞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