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是一種原子,如氫或氧。截至2011年,已觀察到118種元素,其中98種是在地球上自然存在的。20種元素是在核反應堆或粒子加速器實驗中人工產生的。第一種大量產生的合成元素是钚,钚也是地球上最重的原子,半衰期只有8000...
化學元素是一種原子,如氫或氧。截至2011年,已觀察到118種元素,其中98種是在地球上自然存在的。20種元素是在核反應堆或粒子加速器實驗中人工產生的。第一種大量產生的合成元素是钚,钚也是地球上最重的原子,半衰期只有8000萬年,钚在鈾礦石中含量極低。

氫是周期表上列出的第一種化學元素。現在的化學元素來自三種來源之一:超新星核合成、恒星核合成和大爆炸核合成。核合成發生在原子核在如此高的熱度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們克服了電子殼層的相互排斥,產生了更重的原子核。這樣,氫原子核可以熔合成氦原子核,氦原子核又可以熔合成碳原子核,如果達到足夠的溫度和壓力條件。

截至2011年,周期表上共有118種元素。一開始,宇宙非常熱,密度極高,除了自由夸克(質子和中子的組成部分)電子外,什么都沒有,在百萬分之一秒后,夸克開始融合成重子:質子和中子。在大爆炸后的頭20分鐘里,宇宙的溫度超過了最亮恒星中心的溫度,密度比空氣還大。在此期間,質子和中子能量碰撞形成更大的原子核:氘和兩種氦同位素宇宙中25%的物質轉化為氦,其中75%是氫,鐵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元素,第一批恒星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約3億年,引發另一種稱為恒星核合成的核合成。在恒星核合成中,恒星中心極為致密的物質發生核聚變,釋放大量能量并平衡重力使恒星坍縮。這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持續爆炸的氫彈。元素周期表上的鐵元素都是在恒星核合成過程中形成的。要創造一種比鐵重的元素,需要另一種類型的核合成,超新星核合成。超新星發生在恒星耗盡核心的所有核燃料后發生災難性坍塌時。由于重力作用,恒星的大氣包層向內塌陷,從幾乎不可壓縮的"電子退化"物質構成的核心上反彈。在這種突然的反彈過程中,恒星的百分之幾物質幾乎是在瞬間融合成更重的元素。這會釋放出足夠的能量,使超新星在數天或數周內都能比它的宿主星系更加耀眼。比鐵重的元素是在這一難以置信的高能宇宙事件中合成的。

氧是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化學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