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地球已知的歷史,有十幾個大陸和大陸的構造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在最廣泛的層面上,它們往往遵循"超大陸循環"——大陸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超大陸,然后又分裂成不同的大陸,然后這個過程又重復了一次。一個完整的循...
縱觀地球已知的歷史,有十幾個大陸和大陸的構造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在最廣泛的層面上,它們往往遵循"超大陸循環"——大陸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超大陸,然后又分裂成不同的大陸,然后這個過程又重復了一次。一個完整的循環大約每3-5億年發生一次。最后一個超級大陸是大約2億年前存在的泛大陸,在此之前,是大約7億年前存在的羅迪尼亞大陸。

亞目非洲,包括海牛,在非洲大陸上演化而來的。今天已經不復存在的一些最著名的大陸構造有:泛大陸(除了今天中國的一小部分以外,它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陸地)、岡瓦納大陸(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和南極洲都合并在一起)、勞拉西亞(北美和歐亞大陸都在一起),波羅的海(由今天的波羅的海諸國組成的一個小次大陸)、印度(曾經是一個獨立的次大陸)和Kerguelen大陸(印度洋南部的一個大陸,2000萬年前沉沒在水下),北美洲開始從歐亞大陸分裂出去。所有古代大陸中最著名的是泛大陸。形成于大約2.5億年前,也就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之后,盤古大陸持續了大約7000萬年,直到它分裂成三部分——勞拉西亞、岡瓦納大陸,還有非洲——大約1.8億年前。泛大陸是一個橫跨赤道的C形大陸塊,占當今大陸總面積的98%以上。盤古大陸非常巨大,動物完全可以通過陸地從南極走到北極這是已知的唯一可能發生這種事情的時期。連續不斷的南北陸塊也促進了海洋的混合,這意味著整個地球表面的溫度相對溫暖而均勻。恐龍最初是在盤古大陸上進化而來的。早期的恐龍群在范圍上是全球性的,它們吃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食物:蘇鐵類、針葉樹類和其他種類。然后,隨著1.8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分裂,恐龍開始在其本土大陸的基礎上進行強烈的分化。三個族群在當時的三個主要大陸上相互分離。大約1.3億年前,南美洲開始從非洲漂移出去,導致在1.1億年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大西洋。大約6000萬年前,恐龍滅絕后,北美開始從歐亞大陸分裂,形成了挪威海。剩下的大陸——勞拉西亞、南美洲/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成為了地球上新的優勢生物哺乳動物的家園。早在9000萬年前,哺乳動物的第一個成員——月牙亞綱(有蹄動物、鼴鼠、鼩、蝙蝠、食肉動物、刺猬、鯨目動物等)和真足綱動物(嚙齒類、瀉湖型、樹形目,和靈長類動物)在勞拉西亞大陸上進化而來。與此同時,非洲的超級目動物(金鼴、象鼩、天狼、土豚、土狼、大象、海牛等)在非洲的島嶼大陸上進化。澳大利亞和南美洲被有袋動物統治。最終,勞拉西亞分裂,將這些群體分成兩個,并且非洲與歐亞大陸相撞,兩個大陸的動物群發生了交換。就在三百萬年前,北美在巴拿馬與南美洲發生了最新的動物區系交換,主要損害了南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