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學是一門研究孢粉形態的科學,有機粒子的大小在5到500微米之間。有時,但不總是,它包括硅藻或有孔蟲等硅質或鈣質的孢粉形態的研究。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散落或散落的形態"。典型的孢粉形態是花粉粒,甲藻孢囊、孢...
孢粉學是一門研究孢粉形態的科學,有機粒子的大小在5到500微米之間。有時,但不總是,它包括硅藻或有孔蟲等硅質或鈣質的孢粉形態的研究。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散落或散落的形態"。典型的孢粉形態是花粉粒,甲藻孢囊、孢子、介形體、植硅體、角質體、幾丁質動物和角鯊烷。其他研究的材料包括顆粒有機質(POM)和干酪根,通常存在于沉積巖中。孢粉形態可能是當代的,也可能是化石,有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的歷史。

在沉積巖中發現的顆粒有機質通常在孢粉學中進行研究。孢粉學涵蓋了許多重要的微化石的研究。由于其豐富,一些孢粉學是地球科學和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微古生物學和古植物學,為了燒掉無機物質并揭示出孢粉形態,2)一個篩子,捕捉到所需尺寸的顆粒,3)一個顯微鏡,最好是一個強大的掃描電子顯微鏡,以獲得正在研究的孢粉形態的詳細圖像。孢粉學對地球過去的研究作出了各種貢獻。例如,昆蟲,小化石被認為主要是藻類囊腫,是化石記錄中最早的實際化石,可以追溯到20億年前,比第一個多細胞生命出現還要早10億年大約10億年前,蝗蟲變得更大、更復雜,證明了單細胞生物的進化,并獲得了尖峰,這標志著首次出現了抵御捕食的現象。在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冰河期,大約7億年前的低溫成冰期,發現了許多蝗蟲,證明了單細胞生物在這個寒冷的時期表現得很好。除了蝗蟲外,還有兩種重要的孢粉體:海棲毛顎動物環節動物的顎,以及甲殼蟲,一種未知親和力的瓶狀海洋孢粉體。角龍類給我們提供了古代環節動物的信息,由于其柔軟的身體,它們很少成為化石,由于它們的快速進化和獨特的特征,它們是有用的生物地層學標記。一些陸地生命的最早化石證據來自孢粉學研究。化石中發現了一種僅在陸生植物花粉中發現的特征,稱為四分體花粉可追溯到中奧陶世,距今4.7億年前。這可能來自于第一批在陸地上定居的苔蘚或角苔。直到志留紀早期,化石記錄中才出現第一批真正的植物大化石,大約4.4億年前。孢粉學也可以用來抓騙子。如果一個殺人犯在犯罪之前或之后藏在灌木叢里,他可能會被那叢灌木上獨特的花粉覆蓋。通過對嫌疑犯衣服的孢粉學測試,可以證明他們無罪或有罪。這就是法醫孢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