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大約在2.3億年前進化而來,在二疊紀-三疊紀災難性大滅絕2100萬年后,恐龍從它們的表兄妹中分裂出來,那次大滅絕摧毀了地球上大多數的生命。和其他的始祖龍一樣,恐龍的特征是長有凹齒,這使得它們在進食時不太可能被拉松,頭...
恐龍大約在2.3億年前進化而來,在二疊紀-三疊紀災難性大滅絕2100萬年后,恐龍從它們的表兄妹中分裂出來,那次大滅絕摧毀了地球上大多數的生命。和其他的始祖龍一樣,恐龍的特征是長有凹齒,這使得它們在進食時不太可能被拉松,頭骨上獨特的洞,以及一個特殊的脊,用來連接股骨上的肌肉。

恐龍在三疊紀末期開始統治地球。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之前,古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爬行動物類群。在二疊紀晚期,這片土地主要由獸腳類動物統治,遠古哺乳動物的近親。大多數獸腳類動物在二疊紀末的大滅絕后,或是隨后的干旱世界中都沒有很好地生存下來。這使得幾個主要的生態位大為開放,許多科學家認為,祖龍和恐龍的崛起與更好的應對干旱環境的策略有關。例如,祖龍可以釋放尿液中代謝的副產品尿酸,而不是液體,節約用水。缺乏腺體皮膚也是一個優勢。被認為是所有恐龍的共同祖先,一種1米高的兩足食肉動物,大約在2.3億年前進化而來。曾經有人認為恐龍是一個亞類動物,一個不由共同祖先組成的群體它的后代,但是大多數科學家后來得出結論,所有的恐龍都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在大約2.15億年前的卡尼安時代之前,恐龍是相對罕見的,只占陸地動物群的1-2%然而,在卡尼安邊界,許多在二疊紀末期滅絕后幸存下來的獸腳龍和其他古龍最終滅絕了,給恐龍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很快,恐龍在所有陸地動物中至少占50%,甚至90%。到了三疊紀末,隨著時間的推移,恐龍的主要生態位逐漸變小,越來越多的原始恐龍種群占據了越來越大的生態位,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每一種體型大于一米的動物都是某種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