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貝利·費恩也許是美國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第一次作為配角出現在馬克·吐溫1876年的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中,但在1884年的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擔任主角。這第二部作品被譽為一部非凡勇敢...
哈克貝利·費恩也許是美國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第一次作為配角出現在馬克·吐溫1876年的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中,但在1884年的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擔任主角。這第二部作品被譽為一部非凡勇敢的小說,尤其是在對奴隸制度的評論中。它在語言的使用上也被認為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故事的潛臺詞是在嘲弄,而不是在歌頌被奴役的人。它仍然是一本引起爭議的書,在學校里最有可能被禁止的書籍中,《哈克貝利·費恩》的角色引發了同樣的爭論。
![]()
在《湯姆·索耶》中拿著一本書的女人,哈克貝利·費恩是一個年輕的男孩,他通常被認為是湯姆逃避工作的誘惑。而湯姆是由姑媽以禮貌的方式撫養長大的,《哈克貝利·費恩》是一個粗野、不受約束的"野孩子",他把湯姆引到了自然世界的荒野中。哈克和湯姆最終都沉浸在解開一個謎團和發現埋藏的寶藏中。
與其說是續集《哈克貝利·費恩》,不如說是一本兒童讀物,但兩者都是如此批判性閱讀。從哈克的角度來看,吐溫的續集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的。哈克咆哮著說他不想被他的看門人道格拉斯寡婦"開化",這顯然與典型的兒童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那一無是處、酗酒成性的父親來到這里是為了試圖哈克回去把手放在湯姆·索耶發現的寶藏上,哈克發現自己被道格拉斯寡婦的妹妹所擁有的奴隸吉姆的困境所吸引。他無意中聽到一個關于吉姆是否應該被賣掉的談話,決定幫助吉姆逃離北方哈克把吉姆和他自己帶到了密西西比河的南邊。哈克和吉姆一起經歷的旅程中,有無數次與各種各樣的人物相遇,這些都是哈克痛定思痛、滔滔不絕地講述奴隸制的本質、有色人種的價值以及人們自由的權利。在某種程度上,哈克對寡婦的"文明"嘗試,以及他渴望逃避成為自己的人,就像是吉姆更艱難困境的一面鏡子。雖然小說的中間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對奴隸制度的有力批判和所有人都應該獲得自由的論點,但小說的結局卻令人不安,令人困惑,經常讓評論家們抓狂。湯姆·索耶再次出現在現場,湯姆和哈克都決定奴役吉姆,把他鎖起來,這樣奴隸捕手就不會抓住他。不幸的是,在這一點上,湯姆知道吉姆實際上已經被釋放了。哈克愿意扮演奴隸的角色令人不安,降低了他作為廢除死刑代言人的整體效力。也許吐溫是想暗示南方人的心態如此強烈,不可能長期堅持廢奴主義立場。或者,哈克的道德困境《密西西比河上的奇遇》可能被視為一個笑話。無論哪種情況,我們都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人認為這本書的基調是明顯的種族主義。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被視為一部小說,的確代表了美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開端。正如哈克所說,這個故事是用俚語講述的(白話)一個貧窮的南方男孩的語言,而不是一個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用更正確的英語說的話。由于這本書有爭議,它也許值得一讀,因此讀者可以就吐溫的努力的相對價值以及哈克貝利·費恩本人形成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