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何諾伊爾拿不到金球獎?

    國際足聯(FIFA)2014年度頒獎大典于2015年1月12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皇馬球星、葡萄牙國家隊隊長C羅獲得FIFA最佳男運動員獎(金球獎),繼2008年和2013年后第三度加冕足球界最高個人榮譽,在金球數目上與普拉蒂尼、范巴斯滕和克魯伊夫并列。

    足球界中最重要的獎項塵埃落定了。

    獲得銀球的梅西雖然在2014年沒有耀眼的團隊成績,但他仍在2014年創造了多項歷史記錄,而且全年進球數也是僅次于C羅的58球。但對于梅西來說,再一次失去金球的遺憾也比不上世界杯決賽落敗的苦楚。

    不過,“梅羅”壟斷金球前兩名并非新聞,但“新聞”是世界杯得主再一次旁落金球。

    如果說4年前梅西贏得金球獎是由于加冕世界冠軍的俱樂部隊友哈維和伊涅斯塔分流了選票,那么在今年的金球三甲中,只有諾伊爾這一名世界冠軍,他卻仍排名第三,這確實讓很多人懷疑,難道連世界杯冠軍都換不來現在的金球獎?

    奪世界杯即奪金球?非也!

    國際足聯金球獎是目前世界足壇的最高個人榮譽。該獎項由以前的《法國足球》金球獎和國際足聯世界足球先生于2011年合并而成。在這兩項桂冠中,創立于1956年的《法國足球》金球獎(歐洲足球先生)更是在以前被視作足壇最具影響力的個人榮譽,以至于今日的獎杯仍以金球命名。

    不過最近兩天,不少球迷都在熱議“世界杯”的價值是否已被俱樂部賽事取代。畢竟自國際足聯金球獎創立以來,大賽奪冠的功臣紛紛敗給了“梅羅”。而在“老金球獎”時代,在世界杯年捧杯的球隊領袖加冕金球似乎已成“規律”。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現象也存在。自1995年金球獎改制以來,到2010年國際足聯宣布金球獎與世界足球先生合并,中間經歷了3屆世界杯。而這3屆世界杯的奪冠球隊功勛也全部榮獲當年的金球獎。1998年的齊達內、2002年的羅納爾多和2006年的卡納瓦羅都可稱得上是實至名歸。

    然而,如果放眼于金球獎的整個歷史,這個“規律”就不成立了。

    很多球迷應該知道,在1995年改制前,金球獎只授予在歐洲聯賽效力的歐洲球員。而從該獎項被創辦的1956年到1994年,這之間一共舉辦了10屆世界杯。其中有6屆是南美兩強登頂。但因規則限制,所以即使貴為貝利、馬拉多納這樣的球王也無緣金球獎,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雷米特杯時代(1970年以前),擁有貝利、加林查的巴西曾三次奪冠,而在奪冠年贏得金球獎的歐洲球員分別是科帕(1958)、馬索普斯特(1962)和蓋德·穆勒(1970)。這三個人也都參與了當年的世界杯。雖然未能舉起雷米特杯,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世界杯上的表現要優于其他歐洲球員。

    1958年,法國球星科帕不僅隨皇馬贏得歐冠,在世界杯中也率領法國獲得季軍,自己也躋身于世界杯最佳陣容;1962年的馬索普斯特可能是三人中名氣最小的,但他是當年闖入世界杯決賽的捷克斯洛伐克中場核心;蓋德·穆勒雖然在1970年并沒有冠軍入賬,但他在當屆世界杯中攻入10球當選最佳射手,當年也是德甲和歐洲的金靴,個人成績蓋過了進入決賽的意大利球員。

    1994年,巴西隊第四次奪冠,而榮獲金球的歐洲球員是保加利亞前鋒斯托伊奇科夫。雖然當賽季有0-4負于米蘭的歐冠之恥,但斯托伊奇科夫仍憑借西甲冠軍和世界杯最佳射手的榮譽獲得當年的金球獎,其風頭蓋過了以“一己之力”將意大利帶進決賽的巴喬。

    巴西奪冠年的金球獎得主可以說實力與成績兼備,且在世界杯上的表現優異;相比之下,阿根廷奪冠年的金球獎得主就略顯“低調”。

    基岡是利物浦崛起的絕對功勛,也是上世紀70年代繼貝肯鮑爾和克魯伊夫之后的歐洲最佳球員。77-78賽季轉會漢堡后卻發揮一般,球隊僅排名聯賽第10。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聯賽僅進6球且根本沒有參加世界杯的基岡竟然“出人意料”的獲得1978年金球獎。不過,基岡的這座“最水金球”很大程度被認為是彌補上一年勇奪歐冠卻惜敗西蒙森的安慰獎。

    1986年的金球獎得主是蘇聯的別拉諾夫。雖然別拉諾夫在世界杯上表現不錯,而蘇聯隊的出局與“政治因素”也不無關聯,但別拉諾夫當年只有歐洲優勝者杯冠軍和蘇聯聯賽冠軍兩個主要團隊榮譽。且不提在世界杯上創造歷史的馬拉多納,即使與獲得世界杯金靴但最終獲得銀球的萊因克爾相比,這個金球也有些“黯淡”。

    而在歐洲球隊奪冠的年份,大多數冠軍隊的領袖都會在同年成為“歐洲足球先生”。1966年的英格蘭球隊核心博比·查爾頓、1982年的意大利“救世主”羅西和1990年聯邦德國隊長馬特烏斯皆如此。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查爾頓以1分優勢擊敗葡萄牙傳奇尤西比奧堪稱是史上最驚險的金球競爭。

    不過,假如有歐洲球員在同一年拿到所有重要賽事的冠軍,就可以將金球獎收入囊中了嗎?

    還真有例外!

    1974年,貝肯鮑爾連奪德甲、歐冠和世界杯三座重量級獎杯,而他更是拜仁慕尼黑和德國國家隊的雙料核心。如此煊赫的成績若放于今日,貝肯鮑爾甚至可以憑借創紀錄的絕對優勢問鼎金球獎。可偏偏在這一年,貝肯鮑爾“莫名其妙”的以11分的微弱劣勢輸給了自己的“手下敗將”——克魯伊夫。要知道,轉會巴薩不久的“球圣”同期只有一個西甲冠軍入賬。

    當然必須承認的是,雖然荷蘭沒能贏得大力神杯,但1974年世界杯給世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全攻全守”的荷蘭隊和“飛翔的荷蘭人”克魯伊夫。算上這樣的印象分加成,“克圣”奪魁也并非不合邏輯,畢竟他也是當屆世界杯的最佳球員。

    即使是有極大爭議的2010年國際足聯金球獎,如果按照“老金球獎”的評選標準(媒體投票)來算,最終能問鼎金球的也是當年在俱樂部賽事獲得三冠王,同時也進入世界杯決賽的荷蘭球星斯內德。

    可以說,贏得世界杯的球員未必會贏得金球獎;但在世界杯上表現出色的球員也確實有很大可能會問鼎金球獎。

    門將——尷尬的金球背景板

    按照上邊的結論,這倒是可以解釋為何去年沒有獲得重量級冠軍的“梅球王”能擊敗諾伊爾獲得銀球,畢竟他在世界杯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當然,諾伊爾名列第三另有原因——因為他是個門將。如果進入三甲的是像托馬斯·穆勒這樣的前場球員,他倒是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門將是球場上最特殊的位置。如果說其他位置的球員出現失誤,那他可能會成為球迷揶揄的“笑柄”;但如果是門將出現失誤,毫無疑問他將被視作罪人。優秀門將發揮極其穩定,于無形中化解球隊危機,因此像布馮這種頂級門將在賽場上反而極少出現“高光時刻”。

    相反,屢屢上演“逆天撲救”的門將也可能會因不善于指揮后防而被詬病。在這種矛盾下,頂級門將既要穩定又要“開掛”,實在是難如登天。

    盡管諾伊爾因其在球場上的“神級站位”被很多球迷調侃為“諾前鋒”,但他在賽場上的“高光時刻”與C羅梅西兩大“刷子”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諾伊爾落選金球幾乎是“每個球迷都能料想的結果”,因為他“門將”的位置已經注定他“輸在起跑線上”。

    事實上,門將能夠進入金球獎前三本身就是極其罕見的事情。即使算上以前的《法國足球》金球獎,能夠入圍金球前三名的門將也只有6人而已。

    雅辛自不必多說,他是唯一得過金球獎的門將,也是諸多專業評選中的歷史最佳門將。連世界杯金手套獎(最佳守門員)都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其影響力可想而知。

    意大利兩代傳奇門將佐夫和布馮都曾得到銀球。1973年,佐夫奪得銀球獎,而當年的金球獎得主是率領阿賈克斯完成歐冠三連冠偉業的克魯伊夫;2006年,意大利隊奪得世界杯,布馮在賽中表現十分優異,但最終票數卻不及隊友卡納瓦羅。

    銅球獎獲得者有三名,除了本次的諾伊爾,他在國家隊和拜仁的前輩卡恩分別在2001年和2002年憑借歐冠冠軍和世界杯亞軍兩奪銅球。

    最后一位銅球獎門將可能大多數球迷都不了解,他是1976年歐洲杯冠軍捷克斯洛伐克的主力門將維克多。雖然論知名度不及其他幾位“歷史級”門將,但他也被認為是切赫之前捷克甚至是東歐最強的門將之一。

    要知道,即使像班克斯、邁耶和卡西利亞斯這樣榮譽等身的門神也從未躋身于金球三甲之列。諾伊爾已經得到了這些前輩都未曾收獲的榮譽,這已是對他最大的褒獎。

    “門將獲得金球獎是非常困難的,對于一個門將來說,需要出色的發揮和特定的條件才能完成超越。比如率隊世界杯奪冠,而每場淘汰賽都是點球決勝,每次都能撲出點球。”這是布馮對現今的守門員贏得金球的分析。

    即使諾伊爾是2014年世界杯冠軍,即使他是雅辛獎得主,即使本賽季他把守的拜仁球門僅失4球,半程賽季保持不敗,但因為他是門將,他的表現不如梅羅出彩,他想贏得金球獎實在是不容易。

    • 發表于 2015-01-20 00:00
    • 閱讀 ( 93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