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問題已經讓人類頭疼了幾十年。一開始,它以便捷強大的儲物能力征服了全世界,然而也正是它這種耐酸、耐腐蝕的強大能力使其無法被降解,形成了隨處可見的白色污染。而現在,更頭疼的問題來了,一種被稱作“微塑料”的小顆粒正席卷整個海洋,甚至直逼全球環境。
微塑料是一種直徑小于5微米的塑料顆粒,它比針尖還細小。一般來說,生活中已經廣泛存在各式各樣的塑料,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這些化合物暴露在自然環境中被風吹日曬,雖不能被完全降解,但也是在逐漸變小,變成了比顆粒更小的微塑料。另外,我們使用的化妝品或者清潔用品中有大量的磨砂顆粒,這些顆粒的體積小,漂浮在水面上,城市的污水處理廠根本沒辦法處理它們,于是它們就逃之夭夭。除此以外,洗衣機排放的廢水中有大量從衣物上洗脫下來的纖維碎片,它們也“開心”地進入環境中,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目前,已經在世界各處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無論是海洋還是淡水,微塑料都有涉足,其含量驚人。也許有人說:“這些顆粒這么小,怕什么呢?”可問題正在于它只有這么小!俗話說“千里長堤毀于蟻穴”,微塑料的危害不容小覷。首先,它小,這就意味著更高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 ),比表面積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強。要知道環境中已經存在大量的多氯聯苯、雙酚A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狼狽為奸。這些有機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就是說它們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所以它們往往只能老老實實地呆在一個地方,但是微塑料成為污染物的坐騎,二者隨心所欲,在環境中到處游蕩。

游蕩的微塑料又很容易被貽貝、浮游動物等“不長眼”的小家伙們吃掉,微塑料可不是什么好吃的東西,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胃里一直存在著,占據空間,導致動物生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是帶著有機污染物的微塑料被吃掉,那這個倒霉的家伙更是雪上加霜,污染物在生物體內酶的作用下釋放出來,加劇它的病情。如果僅僅只是這些貽貝、浮游動物自己一命嗚呼,也就罷了,大不了我們放棄這些生物。但是自然界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其“牽一發而動全身”,“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自然界的不二法則。貽貝、浮游動物等處于食物鏈底端的生物會被上層動物吃掉,而微塑料,甚至微塑料和有機污染物都進入了上層動物體內,而這不僅僅是一個傳遞過程,食物鏈最可怕的是“富集”效應,也許在底層動物體內有害物質只有1%,但是到上層就變成了20%!
想一想,浮游動物被魚吃,魚被人類吃,你在洗手間用洗手液沖下去的微塑料又終有一天回到你的肚子里!最終受害的會是誰?
(作者:黃安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