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孤獨也是一種病?

    在各個年齡段,說自己存在孤獨問題的人都越來越多,而且增長的趨勢非常驚人。還沒有一種明確的機制——比如自我忽視——能夠解釋這種會嚴重損害健康的現象。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即使你并沒有被社會孤立,也可能會有孤獨的感覺。孤獨是一種情感狀態,了解大腦在這種狀態中的作用,對于了解孤獨這種狀態可能引起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喜劇演員Robin Williams在2009年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曾經認為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是孤獨終老。但其實不是。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是和讓你感覺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曾有研究人員對大量人員進行了長時間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是否真的被社會孤立,只要感覺被社會孤立就會對發病率和死亡率造成影響。是什么導致了這種驚人的效果呢?

    感覺被其他人孤立不僅會讓人不愉快,還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當捕食者靠近的時候,魚會游到魚群中間;離開鼠群獨自居住的小鼠會出現睡眠中斷的現象,慢波睡眠會減少;離開父母被放到空曠的草原上的草原田鼠不會去開發周圍的環境,而是全神貫注地躲避捕食者。

    這些行為都反映出,處于社會邊緣的生物更加注意自我保護。例如,位于群體邊緣的魚更容易被捕食者襲擊,因為它們更容易落單,更容易被捉到。這樣的觀察結果反映出了一個更加普遍性的原則,即當動物感覺到被社會孤立時,會調動起神經、神經內分泌和行為反應,實施短期的自我保護。但是這些反應是以長期的健康和愉悅為代價的。

    孤獨感對成年人的神經和行為影響會使其變得焦慮、敵意和不愿接觸社會;會使其睡眠變得斷斷續續,白天非常疲憊;使血管阻力增加,基因表達和免疫系統發生變化;負面情緒和抑郁癥狀加重;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和發生老年癡呆的風險增加。

    人們嘗試過一些辦法來減輕孤獨感,但很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都不太成功。對不同方法的事后分析表明,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在研究人員考察的四種不同干預手段中,交談療法的效果是最明顯的。這種療法將重點放在不適宜的思維過程——即缺乏自我價值認同,看不到前途,對于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抱有不正確的看法。另外三種干預手段是社會技能培訓、社會支持和增加與社會接觸的機會,這三種手段的效果都要差一些。

    這項發現與社會孤立感會讓我們啟動自我保護模式的觀點是一致的——在遠古時期,落單使我們更容易受到攻擊,所以留下了這樣的后遺癥——這樣的后遺癥使我們產生有害的思維過程和行為,而這樣的思維和行為與現代社會的熱鬧繁華是格格不入的。

    現在還沒有針對孤獨的藥物治療方法,雖然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已經表明存在這種可能性。孤獨感已經成了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所以尋找各種更好的治療方法理應受到我們的重視。

    (作者:John Cacioppo&Stephanie Cacioppo;編譯:蝌蚪君;via newscientist.com)

    • 發表于 2015-01-08 00:00
    • 閱讀 ( 864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