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李小龍VS散打隊員,結果會怎樣?

    近日,一則“詠春高手被散打運動員踢斷肋骨”的消息火了。網友從傳統武術的弊病一直討論到李小龍是否能迎戰散打隊員。

    從這則消息的視頻來看,那位詠春師傅表演的小念頭、日字沖拳等,就算以詠春拳的標準,也沒有達到寸勁凌厲的程度。他算不上高手,只能算是一個心懷熱情的詠春拳愛好者。而從他一把年紀、不具有和專業搏擊運動員對戰經驗,卻還敢直接上臺比賽來看,他對于競技格斗根本就是個外行(就算是專業運動員,這把年紀也難以上臺競賽了)。

    和這位師傅相比,李小龍的情況顯然要好一點。首先,李小龍雖然沒有參加過比賽,但作為嘉賓做過表演,畢竟算接觸過現代格斗比賽,在他的訓練方法里也吸收了很多現代格斗的訓練方法。所以僅論實戰能力,李小龍應該比這位師傅強一些。但是如果和一個當代的、經過系統科學訓練的專業搏擊運動員同臺競技,李小龍依然勝負難料。這是因為格斗的訓練方式在李小龍死后的幾十年早已有了飛躍式的發展,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繼續探討下去,現在的運動員進行的訓練是否科學、我們普通人如果按照運動員的訓練方法來鍛煉是否合適,這些問題在我寫“韋德法則系列”文章的時候就有網友反復問過我。似乎很多網友都想找到一種真正科學的方法來鍛煉身體,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甚至一勞永逸的效果。

    其實這些問題并不復雜,但是可能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首先,從競技體育的角度,有數據和理論支撐并經過嚴格驗證的訓練方法,確實能夠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競賽成績、贏得比賽,同時又不違背體育規則和體育倫理(比如不用違禁藥物)。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體育從開始到現在的一百多年來,通過全世界的運動員、體育組織和運動專家的不斷交流、嘗試、驗證、更新,各項競技體育的訓練方式確實在不斷地從運動員、教練的個人經驗向更科學、更有效的訓練體系發展。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從單個運動員和教練的角度,絕大多數運動員的訓練在更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教練、運動員和體育組織的經驗,因而很多運動項目會有明顯的國家風格、流派風格,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跳水和乒乓球。但最起碼,運動員訓練內容的安排包含了量化數據、客觀對比、有根據的統計,對于不同訓練達到的效果能夠有效驗證,而不僅僅是依靠運動員和教練的個人感覺以及比賽場上的輸贏,這就讓體育訓練向科學化的方向大大的推進了。

    然而,如果撇開競技訓練的目標,從普通人、大眾體育的角度來看,這些訓練方法就很難說是科學的了。因為普及性的體育運動,或者普通人的體育訓練,其目標并不是追求競技體育所標榜的“更高、更快、更強”,而是“更健康”,或者起碼是“更有樂趣”。瞄準競技目標、包含了競賽規則的競技體育,并不是以健康和樂趣作為第一要務的。

    以我們開頭說過的格斗訓練為例,一個格斗運動員最重要的基本訓練之一就是抗擊打訓練。通俗的講,要想打人就先要學會挨打,抗擊打能力在格斗比賽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訓練的原理而言,抗擊打訓練主要遵循兩個原理。一是沃夫法則,人的骨骼在受到外力打擊后可能會形成細小的損傷,愈合后的骨骼會比原先更加強壯堅韌。所以抗擊打訓練能夠強壯運動員的骨骼。第二個原理是通過抗擊打訓練,運動員對疼痛的感覺會降低,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打皮掉了”,同時身體對于疼痛的應激反應也會降低。這樣就能夠避免運動員被打擊部位過度充血腫痛,進而由于過度疼痛而意識模糊甚至昏厥。從提高競技能力、贏得比賽的角度來說,運動員當然可以就抗擊打能力進行科學的訓練使其得以提高;但是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一個抗擊打能力強的人比其他人更健康,或者說一個人的抗擊打能力提高會對他的健康帶來某種確實的好處(當然有可能稍微減少意外傷害的風險)。反而有很多觀點認為,格斗訓練中的抗擊打訓練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比如反復打擊身體造成的毛細血管破裂和淤血可能提高血栓的風險。說到底,其實格斗乃至競技運動都和健康關系不大。打架只是在野蠻社會中求生存的手段,而格斗運動員強健的體魄來源于和格斗無關的力量、耐力等基礎訓練而不是格斗本身。普通人也可以通過鍛煉擁有這樣的體質,而根本不需要進行格斗。促使那么多人癡迷于武術、搏擊的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對武士、俠客、英雄的崇拜和身體內原始的暴力沖動吧。

    普通人做得更多的健身、塑形運動往往也與競技體育目標不一致。比如競技健美運動會追求非常發達的肌肉和極低的皮下脂肪含量,甚至運動員在賽前還要冒著生命危險降低體內的水分,這些做法恰恰是很不健康的。健美運動包含了大量用以達成競技目標的“科學訓練”,但這些都是普通人沒有必要追求的。

    時尚健康雜志封面上的模特也在誤導女性運動愛好者。經常有體型已經非常勻稱的女性網友問我,如何把身材“科學地”煉到模特一般。這種問題有時令我很困擾:把一個健康的身體“科學地”煉成不健康的體型,你在想什么呢?

    照搬運動員的訓練還有個負面作用,就是往往會毀掉普通人鍛煉身體的樂趣。一般的體育愛好者不會以運動作為謀生手段,也沒有人強迫他去運動。運動員的訓練雖然比傳統運動更加科學,但由于它瞄準的是競技目標,會很枯燥,強度很大,對于普通人無異于“酷刑”。如果在運動中感受不到樂趣,普通人拿什么來堅持下去呢?

    在我看來,對于普通的運動愛好者,首先還是要了解正確的健康知識,搞清楚健康的身體和競技體育追求的目標之間的區別。在擬定自己的運動計劃時,應該將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要以犧牲健康為代價來追求競技的成績。其次,要充分考慮到運動的樂趣,讓運動變成提高而不是降低生活質量的手段,讓自己能夠堅持并樂在其中。最后才是考慮訓練方法的問題,在能夠提高,或者起碼不降低健康狀況、自己樂于參與的前提下,將運動知識和運動員的經驗作為參考,為自己擬定科學的訓練計劃。這種訓練,才是適合普通運動愛好者的科學訓練。

    (作者:陳博)

    • 發表于 2015-01-28 00:00
    • 閱讀 ( 74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