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海天牛絕對是一個奇葩又聰明的存在。它們吃掉藻類后,可不會只把它們變成便便,而是會吸收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基因,整合到自己的基因中,從而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自己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最近,科學家弄清楚了它的一部分奧秘,并發表在《生物學通報》(The Biological Bulletin)雜志上。

作者發現,綠葉海天牛的一部分染色體竟然來自它所吃掉的藻類。這些基因能幫助海天牛進行光合作用。
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所發現的唯一一種多細胞動物間的功能性基因轉移。這也正是人們正在研究的基因療法的目標。
科學家發現,海天牛的這部分基因來自一種藻類。這種基因能編碼出植物和藻類葉綠體中一種關鍵的酶。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就意識到,綠葉海天牛能從藻類“偷”來葉綠體,并吸收入自己的消化細胞內。這些葉綠體一旦進入海天牛的細胞,就能開始進行光合作用長達9個月——甚至比它們在“老房東”藻類體內發揮作用的時間還長。光合作用為海天牛提供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讓它們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也能茁壯成長。
可是綠葉海天牛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最近發表的這篇論文就對此進行了研究。科學家發現,海天牛的染色體中,包含了一些特殊的藻類基因,它們的功能是修復和保持葉綠體持續發揮作用。這些基因已經整合入海天牛的基因中,并能傳遞給下一代。雖然下一代海天牛需要自行獲取新的葉綠體,但是這些修復和維持葉綠體的基因早就存在體內了。
(編譯:汪汪;via sciencedaily)
瀚海藍月 補充:綠葉海天牛(Elysia chlorotica)雖然帶了一個“牛”字,并且也屬于海蛞蝓(sea slug),和真正的海牛——裸鰓海蛞蝓(nudibranch)在外觀上也非常相似,經常被混淆;其實它屬于吃素的海兔類(sea hare),而同樣小小的裸鰓海蛞蝓則是吃肉的海洋“紐扣兇獸”。海兔以藻類為食,不少種類都能夠從食物中獲取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但長期以來,其維持體內葉綠體活性的機制并不清楚,此次的發現使揭開這一謎團又前進了一大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