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在新浪微博上看到這個題目:現在你被抓去了精神病院,醫生要問你話,你要怎樣證明你沒瘋?
當時我坐在電腦前思索了好幾十秒,最后也只能想出一個結果,“除了問啥答啥,實話實說,真的想不到好的方法,至少能控制在不被用藥”。
想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就真的沒有那么簡單的一句話嗎?
想象一下,此刻你已經被送到了某精神科的門診室,你坐在一把方方正正的椅子上,面前是一個身穿白大褂的大夫,你身邊八成至少還有一個人,是帶你來這里的人。此時,醫生開始向你進行問診。
一、自知力
你可能會想,證明你機智的時刻到了,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你迫不及待的說出了第一句話。
“大夫,俺沒病!”
這時候,大夫八成會微微一笑,然后問你一些其他問題。
你可能因為大夫沒有正視你的回答而氣憤,你可能覺得大夫是無視了你的回答而失望,可事實上呢。這句話至少可以在你的診斷中添加一條,叫沒有“自知力”。
自知力的定義:“病人對其自身精神狀態的認識能力,即能否判斷自己有病和精神狀態是否正常,能否正確分析和識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現在的表現與體驗中,哪些屬于病態。”打個比喻,就像在飯局上喝酒,你剛開始喝的時候,兩三杯下肚,你覺得頭暈乎乎的,忙跟別人說“我醉了”,但是等你喝了兩三瓶之后,完全就不覺得難受了,你高談闊論、聲淚俱下,卻堅持認為“自己沒醉”。自知力就是如此,你在有心理困擾或者神經癥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心里各種難受,各種糾結,知道自己心理狀態不好,但是等到真正精神分裂的時候,你就不認為自己是有病的了,反而認為自己好好的什么問題沒有。
當然,不是所有精神病都不知道自己有病,但是十有八九不知道。
盡管正常人都知道自己沒病,但是精神病也會這么說,所以這你一句“我沒病”不僅沒能讓你證明自己的健康,反而會讓大夫更懷疑你是有病的。
這句話,可以算是最low的一句了。
在網上還看到一個類似的答案,表達水平看上去略高。“你能證明我瘋了嗎?”但事實上,這句話還是在自知力的范疇,沒有醫生會傻乎乎給你證明的,而且這句話可能被扣上一個“偏執”的帽子。
二、劍走偏鋒
你發現,這個金句說出來之后完全沒得用,于是你選擇劍走偏鋒,玩點不一樣的。
這是網友的一些答案:
“管吃管住管上網嗎?“(微博網友@宋爺威武奴家霸氣)
“愛過,不約,陰影面積9平方米,保大,不知道安利,不后悔,新東方,藍翔,先救媽,請問你還有什么要問的嗎”(微博網友@唐不癮)
“我跟你什么怨什么仇”(微博網友@睡不醒滴小明)
“今天吃過藥了。”(豆瓣網友@狗不理)
“社會主義好!!!”(豆瓣網友@烏拉歸)
……

當然,我相信大家多數是帶著調侃的心情這么說的。如果你面對大夫真這么說,時機把握的好,大夫也許能感受到你的幽默,但是把握的不好,大夫更可能懷疑你思維有問題。
因為你不走尋常路的表達方式,很有可能與精神病患者的思維障礙表現得如出一轍,比如思維奔逸、思維破裂、思維散漫、病理性贅述等……(有興趣的可以百度)
這時候你發現,想說句立竿見影的話咋就這么難呢?于是你想起了風清揚老前輩的的教誨,“以無招勝有招”,你用沉默應對醫生的詢問。
結果,呵呵,你懂的。
三、一句話證明自己是精神病
人們會對這個問題關注,離不開新聞中“被精神病”的報道,以及一些電影中的描述,比如《飛越瘋人院》,《我是你爸爸》等。這些內容呈現給我們的信息,就是一旦被認定為精神病,就很難澄清。同樣,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羅森漢(David Rosenhan)就帶著自己的小伙伴用極頑皮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人們多么容易被精神病。

羅森漢伙同一群“壞孩子”,只是在問診時,裝作有幻聽,他們就全部順利地住進了精神病院的套房。也就是說,假病人僅憑一句話就“證明”了自己是精神病。
盡管他們壓根兒沒有精神病,可僅僅因為先入為主地被貼上了精神病的標簽,他們的其余行為就看上去充滿了精神病的光輝。
同理,如果你在被問診的時候,很多行為,都有可能被曲解為精神病的。如果你因對精神病環境的恐懼而表現得很緊張,大夫會懷疑你是由幻覺造成的緊張;如果你表現的鎮定自如或者歡天喜地,大夫也可能會懷疑你情感倒錯……
大夫也是人,也有自己主觀的局限,所以這種問題恐怕很難完全避免。
四、見招拆招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想,“完了,只要我到精神病院,就一定出不來了?”
別太擔心,上面羅森漢所做是在四十年前,這四十年來,精神病的診斷與治療取得了長足發展,而且加之有關法律的規定,和醫學對于精神病的認識越來越豐富,誤診的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少。
但是,患者想靠一句話就自證清白,絕對是天方夜譚。而且,一個負責任的精神科大夫也不會僅憑一句話就完成對你的診斷。
精神病的種類有很多種,不僅每一種精神病之間的癥狀有很大差異,即使同樣一種精神病,在具體癥狀上也會因人而異。醫生只有通過幾個方面的考察,才能比較有把握的確定一個患者是精神病,以及是哪一種精神病。
有責任心的醫生,不會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就斷定你是一個精神病。因為有些人會利用精神病的證明做一些壞事,比如逃避刑事責任或者騙取醫保。反之,也不敢草率就判斷你是安全的,因為這有可能貽誤治療,甚至造成你的自傷、自殺,或者他傷。
對此,如果真有一天你有幸進入了精神科的門診室,小明給出的建議就是,只能見招拆招,醫生問什么,就冷靜地老實回答什么。雖然這樣大夫也有一定可能性會把你留院觀察,但至少不會對你采取太嚴重的誤診,你表現好,也還是能保證盡早出院。
五、還沒看夠?
小明是個不安分且性急的人,如果是我自己看到一篇文章只講了這些,一定會大罵“我都在精神科掛好號了,你才告訴我這個”!
一句話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也不是一點兒發揮空間也沒有,在這里小明再給想象力有余的同學們指個方向。關于羅森漢和小伙伴假裝精神病的事兒,后續是這樣的:
在羅森漢從精神病出院后,當然是自豪地把自己做的事情曬出來。雖然羅森漢玩兒的很嗨皮,但是醫學界界可就不干了,這不是給赤果果向醫學界臉上甩翔嗎?
有一所醫院就放狠話了:“你來我們醫院試試,我就不信你能成功裝病!”
羅森漢也不含糊,大氣應戰:“試試就試試,接下來的三個月,你等著瞧吧!”
過了三個月,這家醫院美滋滋地宣布,“這三個月,我們排除了190多名假病人!”
對此,羅森漢教授只是幽幽地回應:“SB了吧,你們醫院老子一個人也沒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