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無論是東方的哲學家還是西方的哲學家,都認為心臟會思考,他們認為人類的情感來自于心里而不是大腦里,于是有了“心理”“心靈”“心情”等說法。現代科學研究則表明,人類的情感來自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而不是心臟。然而,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則表明,心臟可能真的會影響人們的性情。這個說法遭到一些心理學家的反對。

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據統計,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美國加州心臟數學協會的專家也深信,人類心臟并非像一個“血泵”那么簡單,心臟是個很復雜的器官,有許多謎團還沒有解開。他們最近還發現,一種能夠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并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復雜的神經系統。
在最近的一個病例中,40歲的退休貨車司機杰姆·克拉克移植心臟后就改變了性情。克拉克從來都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從不曾給妻子瑪吉寫過一封情書,因為他15歲就離開了學校,文法差得要命。所以當去年的一天,杰姆突然坐到桌子前,開始給妻子寫下一行行的情詩、表達細膩的情緒時,連他自己都感到了震驚。原來,杰姆在半年前剛剛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他確信自己寫詩的“怪癖”來自那顆移植的心臟,因為捐贈者一家都愛寫詩。而一位女服務員西爾萬娜·佩斯卡就沒有克拉克那么幸運。她從一個殉情男子那里移植到心臟后,過去一直性格開朗和精力充沛的她,一下子變得郁郁寡歡。咖啡館的顧客也不愿意看到她那一臉喪氣的樣子。最可怕的還是:她越來越有一種想爬上自家住的那棟高樓往下跳的欲望,據說其心臟正在她胸中跳動的那名男子就是這么了結自己的一生。
雖然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沒有任何其他理論可以解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連串怪事。但是,“心臟具有記憶”的觀點目前仍未獲得主流醫學界的認可,一些心理學家強烈反對心臟有思想的說法。心理學家理查德·威斯曼教授說:“如果你突然失去一部分手臂和腿,你并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因此沒有任何理由相信記憶可以建立在除大腦之外的任何身體器官上。”英國器官移植機構一名發言人也說:“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人們的性格可以通過器官移植遺傳到其他人的身上。”
一些心理學家指出,其實性情改變現象不只出現在心臟移植患者身上,其他重癥患者或者遭遇重大挫折的人也可能會改變性情,患者還可能會因為病情的改變而性情隨之改變。比如,一個悲觀的患者在大病初愈后可能會變得樂觀起來,一個馬虎的人在從車禍中撿回一條性命后可能變得細心起來;同樣,更多的人在患病之后會變得悲觀起來,那位移植了心臟的女服務員可能就屬于這種情況。
(作者:青云)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