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我們當年做軟件測試,可不像現在這么麻煩,又是各種的測試方法如等價類、邊界值、場景法、判定表啥的,更有甚者,自動化測試、接口測試、性能測試,恨不能把所有的測試類型都要求一遍。
我當年是跨行進入軟件測試行業,進入的是中電集團上海的一家研究所的測試中心,當時入公司的一個月基本上就是研究所層次的團建和培訓,一個月之后才進入我們自己的部門,我們的測試項目大部分都是偏白盒測試和功能測試。
記得第一次正式項目是在成都。有一個工作多年的同事帶著我,也算是帶我入門的“師傅”,而且這位師傅特別熱心,基本上手把手帶我的,所以在上手項目上還是非常順利的。
1. 當然和大多數人一樣,在這個項目中,前一個月我就是在閱讀和執行以前同事寫好的用例,把發現的bug提交到我們自己開發的缺陷管理系統里面,我的這位“師傅”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幫我檢查我寫的缺陷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嚴重層度、優先級是否合理,缺陷標題、缺陷步驟是否清晰,前提條件是否準確等等,感覺這一個月進步真的很快。
2. 差不多一個月以后,系統版本更新,我們需要補充測試用例,師傅就讓我來寫啦,我起初就是模仿著已有用例寫,慢慢的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有點像那句“實踐中總結真理“,原來以為沒啥用的測試設計方法,原來在項目中是可以處處可見的,這是我當時的感慨。
3. 在項目后續的過程中,也慢慢習慣了我們公司這種老帶新的模式,的確挺管用的,畢竟我一個轉行過來的新手,在這位師傅的教導下,三個月左右就能完全勝任功能測試,并對白盒測試如單元測試、靜態測試和集成測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使用一些商用工具如Testbed、K9等進行測試,對報告進行分析。
4. 通過這個項目之后,我就已經能夠很順利地進行公司的其他項目啦,也就開啟了單位在上海,項目滿國飛的幾年歷程。
其實第一個項目帶給我還有很多,畢竟是入行以來的第一個,不僅記憶尤深,而且充滿感恩。
爽啊,第一次能不爽嗎,爽到刻骨銘心,爽到能記一輩子!!!哈哈!!!
話說我們作為應屆畢業生,是被企業從大學里作為實習生校招過去的;這一路可謂是經歷了很多第一次,其中就包括第一次去到公司的印象和第一次做軟件測試的感受.
因為公司在一線城市,所以去之前內心是滿滿的期待,可現實總會給人’驚喜’,這里沒有現代化的寫字樓,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低矮工廠樓房;這里沒有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辦公場地,有的也只能用簡陋來形容吧;這里沒有一點時尚氣息,有的全是清一色穿著工服忙著工作的領導同事,著實是吃驚了一把啊.....
再就是測試,原本以為會像招聘負責人講的一樣,只要認真細致,上手不會有什么問題,可當自己真的拿到測試用例時,還是感覺到無從下手,把自己當成新人,可總不能什么都問吧...況且前后左右還都是女生呢,哪個尷尬啊...一般人也是體會不到的.
好在辦公室氛圍相當不錯,尤其測試部門小姐姐多,所以相處起來還是非常融洽,加上自身的努力,慢慢的也就挺過來了.現在想想挺為那個時候的選擇感到開心,開心的是自己不僅能夠擁有一份不錯的職業,還成就了我們一段美好的婚姻.
我也希望大家不管現在在哪里,不管現在在做什么,都能夠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加油吧,少年!!!!
我剛開始做測試的時候,因為公司就我一個人,其實也很懵的。我就每天只手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去各種論壇去看,看看別人的經驗,能不能同于自己的公司。后來公司的團隊也有了,然后自己梳理各種制度啊,給新人培訓啊,慢慢就成長起來了。
那是的感受就是把事情做得好一點,盡快熟悉各種東西,因為相對自由一些,可以做各種嘗試。
其實做測試最快的成長是換了一家創業公司,每天忙的很充實,思考的也挺多的。
我講一下我的感受吧,就是兩個字緊張,擔心一天能提多少個bug,如果提不出來怎么辦。
在我們公司沒有這么長的時間培訓,簡單講一下,然后就開始測試了。我真的非常擔心,到晚上了提不出bug,怎么辦。還好到晚上了在熱心同事的幫助下,順利開張了。
第一次做軟件測試的感受就是沒有任何感覺,整個人整天蒙的,不知道自己干了啥,人家說啥就是啥。人家說咋做就咋做。就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被人拉著,只有中午吃飯的時候看了看好看的小姐姐才感覺自己緩過來了。
其實小姐姐更喜歡看好看的小姐姐!!!
·······································································
現在都是雙向選擇 首先要看看自身條件是否夠格 基本所有的正規IT公司都需要軟件測試 能進哪家就要看自己本事了 具體位置見樓上 希望能幫到你 ^^
你可以百度一下,我是做這個行業的。 inforsys是軟件測試國內做的最好的,是一家印度的公司,很幸運的,它就在南京!另外還有像“文思”也不錯的,都是大公司。 至于小公司就更多了,但是還是推薦比較大的公司。它們的軟件測試做的比較好的。
南京的測試機構不太了解,我朋友之前在南京中博新街口校區學習的,你可以去看一下,那里的真實項目多,學員上手快,最后就業也都不錯。
軟件園有 我說的是大的,江蘇軟件園,南京軟件園,世界之窗軟件園,雨花軟件園,鼓樓,玄武,江寧,浦口軟件園,徐莊軟件園
編者按:近日,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探索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干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件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提出推動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陸建峰的署名文章。
今年6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為我國軟件學院在“培養什么樣的軟件人才、怎樣培養、為誰培養”的辦學方略上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點。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角度而言,可以用三句話簡單概括:服務國家育英才,產教融合是關鍵,人才培養有特色。
一、服務國家育英才
我國一些關鍵基礎軟件領域始終面臨“卡脖子”問題,因此,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行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近20年來,國務院先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和《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11〕4號),有力支撐了國家信息化建設,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前不久,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國發〔2020〕8號),明確提出,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文件對專業化軟件人才培養和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也提出了要求。
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必須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堅持育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培養,通過課程思政,著力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簡而言之,就是要培養又紅又專的高端人才。所謂“紅”,就是要培養“有理想、有素質、有能力、有擔當”的人才,具有愛國奉獻的精神,把國家的需要作為己任,具有提升國家軟件核心競爭力的使命和擔當,把軟件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所謂“專”,就是要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和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硬件基礎知識也不可或缺,因為如果要設計和開發操作系統、編譯系統之類的系統軟件,僅有軟件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所謂“高端”,就是指基礎理論扎實、創新意識突出、工程能力顯著、溝通能力很強的領軍人才。
二、產教融合是關鍵
《指南》明確提出,建設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要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途徑。由此可見,產教融合是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的強驅動力,其中產業導向和產業需求是外在驅動力,而高等學校本身擔負的培養高水平人才的職責是內在驅動力,兩者相互融合,相互激發,能很好地解決軟件人才培養存在的短板明顯、價值失衡、產用脫節等突出問題。
(一)產教融合驅動的培養目標重塑和課程體系重構
按照產教融合的原則,需要對現有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進行優化。以我校的軟件工程專業為例,我們瞄準關鍵基礎軟件、大型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和嵌入式軟件等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重點圍繞國產操作系統、安全自主可控、軍用無人系統等行業的需求,以服務軍民融合為特色,培養具備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的軟件需求分析、架構設計、研發與質量保障等能力的專業人才。為了達成上述培養目標,我們對現有課程體系從課程思政、課程內容調整和課程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了重構,使其具備南理工軍民融合特色。將思政育人素材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例如,在操作系統課程的現狀概述部分,闡明我國操作系統核心技術缺失所導致的后果,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課程內容方面,我們在保留通用軟件工程方法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南理工兵器學科的優勢,增加面向嵌入式系統的軟件需求分析、設計、實現和測試方法相關的教學內容,使得培養的軟件人才不僅能適應通用軟件研發,而且能適應面向國防應用軟件等的研發。在課程實踐方面,探索鏈條式實踐教學和企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深入研究專業課程知識點之間的前趨與后繼之間的關系,有機整合實踐內容,建立關聯式實踐教學模型,并應用到教學實踐環節中,形成鏈條式實踐教學;引入行業企業的真實項目作為實踐內容,提升實踐環節的價值。
(二)產教融合驅動的師資隊伍建設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我們堅持走“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的策略,構建雙師型的師資隊伍。近年來,我院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有限公司、美國高通公司等知名企業引進了10余名軟件研發人才作為專業教師以及產業教授,他們為課程體系重構、培養目標重塑提供很多建設性的建議和想法。在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與亞信軟件、江蘇電信、中興通訊等企業建立了緊密聯系,邀請企業的專家來授課,使學生受益匪淺。同時,鼓勵老師積極承擔企業的橫向課題,借助于江蘇省“教授博士柔性進企業活動”等渠道,將專業教師送到優秀的軟件企業,去了解真實的需求、了解軟件行業的最新動態,使得專業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具備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
(三)產教融合驅動的創新創業平臺構建
可以通過課程內容融合、教學過程融合和實踐體驗融合等為抓手,構建創新育人平臺。我校在校內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確立了校教務處、團委、大學生創業中心和學院“分工合作、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采取“校內+校外”雙向協同的方式,構建了X·Space創客空間等創新育人平臺,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校外形成“校、政、企、行”四方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聘請優秀的創業者、企業家、科研項目負責人擔任創新創業導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規劃、指導學生的創業項目,為師生定期分享優秀的創新項目和創業心得。近年來我校在ACM程序設計大賽、藍橋杯、中國軟件大賽中取得優秀成績。
(四)產教融合驅動的企業激勵機制
毋容置疑,產教融合是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軟件人才的培養也必須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更需要企業的大力配合。產教深度融合意味著企業需要進行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經濟效益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為了使得產教融合能夠深入持久的開展下去,必須要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否則,產教深度融合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
三、人才培養有特色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強項和特色,以及所重點服務的行業。同樣,在軟件人才的培養上,也要有特色。
首先,現在是“軟件定義”時代,所有行業都離不開軟件,因此,可以考慮結合學校的行業特色,把面向該行業的軟件開發人才培養作為一個特色。其次,可以結合每個學校的學科優勢和特色,進行學科交叉,并基于此開展軟件人才的培養。
再者,每個學校的人才都會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做法,如科教融合、實踐創新等,這些做法對于人才培養也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最后,根據產教融合需求,把企業的優勢融入到人才培養中,體現出校企結合的特色。
南理工是國防特色鮮明的一所高校,因此,我院重點培養具有軍工特色、行業特色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兵器學科排名全國第一,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國內具有特色,因此,在夯實軟件工程教學的同時,注重與兵器學科以及人工智能的學科交叉,開拓學生視野;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通過課程思政堅持立德樹人,幫助學生了解產業發展趨勢、產業發展瓶頸、增強使命擔當意識;注重科研成果、產業需求與課堂教學內容的融合,把科研經驗和產品研發經驗融入專業教學,指導本科生科研訓練和實踐,培育高水平軟件人才;引入CCF CSP作為面向全體學生的第三方測評手段,提升了學生的軟件基礎能力;建立了“課程-科研-競賽-實踐”四元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工程能力。近10年累計輸送近300余名本科生在兵器、航天、船舶等國防科技工業相關領域就業,為國防領域的人才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
建設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并培養特色化軟件人才,是個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過程,是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由大到強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高等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南京理工大學將深入貫徹落實《指南》和國發8號文精神,弘揚“團結、獻身、求是、創新”的校風,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動社會進步為使命,秉持為黨育英才、為國鑄利器的宗旨,培養高水平的軟件英才,致力于軍民融合的軟件產業發展,為我國軟件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鏈接:
1.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王建民:肩負使命,建設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院長陳兵:校企協同創新,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的靈魂
3.哈爾濱工程大學軟件學院副院長馮光升:立足國家戰略,探索軟件學院特色化辦學新模式
4.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院長薛靜鋒:軟件鑄魂新時代,特色引領育英才
5.華北電力大學控制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房方:構建“三協同”模式,培養電力特色軟件人才
6.西北工業大學軟件學院院長鄭江濱:校企深度融合視域下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
7.哈爾濱工業大學軟件學院副院長王忠杰:打造軟件領域的國之重器,培養軟件領域的杰出人才
8.華中科技大學軟件學院院長李國徽:把握軟件定義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的高端軟件人才培養體系
9.福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謝學科:多措并舉構建軟件人才培養新機制
10.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金曉虎:產學融合搭建校企互動橋梁
11.阿里云大學總經理孫麗歆:持續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有效打通產業鏈、教育鏈與人才鏈
12.聯想集團副總裁戴京彤:以產融結合為抓手,大力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人才培育
13.浪潮(全球)數字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周恒:探索“優勢共建、強強互補” 軟件學院運行新模式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