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家在長春,大學和工作在湖南,要考教師資格 哪里辦理雙軟認證?辦理雙軟認證費用?

    就考試而言都是可以的,問題是考完試后還有申請認證教師資格,這個基本是看怎么方便怎么來。 教師資格條例第十五條要求出具“戶籍所在地的辦事處、鄉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單位...

    家在長春,大學和工作在湖南,要考教師資格證是要在湖南還是長春啊?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就考試而言都是可以的,問題是考完試后還有申請認證教師資格,這個基本是看怎么方便怎么來。
    教師資格條例第十五條要求出具“戶籍所在地的辦事處、鄉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單位、所畢業的學校對其思想品德、有無犯罪記錄等方面的鑒定及材料”,同時有的省份考的東西不一樣,可能多個教師法什么的,所以認證和考試最好在一個省份。
    所以我建議是在你的工作地點或者大學所在地考,感覺更方便一點。
    具體我也不清楚啦,我當時是在學校直接考完了+++

    ·······································································

    哪里辦理雙軟認證?辦理雙軟認證費用?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所謂“雙軟認定”是指軟件企業的認定和軟件產品的登記。
    兩者無任何相關,可分開申請,無先后要求。
    兩者的申請都有一個前提:擁有軟件產品知識產權的證明材料
     雙軟認證流程:
     一、軟件企業認定
        1.填寫申請表“雙軟認定申報表系統”,填完后直接上傳給軟件行業協會。
        2.送交的申請材料除申請表外還有以下文件:
    1)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及復印件
         2)自主開發或擁有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的證明材料。(產品登記證書、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或專利證書,擁有其中一種即可申報)復印件
        3)資產負債表、損益表
        4)企業開發、生產、經營軟件產品列表(本企業開發和代理銷售的軟件產品)
         5)系統集成企業的資質等級證明材料及復印件(這項中,若軟件不是系統集成類的,可不用提交系統集成企業的資質等級證明材料及復印件,也可用軟件開發明細代替)。

    ···································^^····································


    雙軟認證是在軟件行業協會申請辦理的,您公司必須要有自己的軟件產品,先申請軟件著作權權,這是申請雙軟認證的首要條件。我這的申請材料不是很全的您可以先看看,您去搜下【漢唐雙軟】那里的資料很全的。
    雙軟認證申請材料:
    1、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
    2、軟件評測報告
    3、上年度12月份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復印件各三份加蓋財務章
    4、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
    5、企業總人數在20人以下的須提供50%企業大專以上人員的學歷復印件;如企業全部人員超過20人,列出企業人員名單一份(包括姓名、畢業學校、學歷)
    6、上一年度12月份科研開發成本明細帳,帳頁最后一頁復印件一份并加蓋財務章;
    7、按要求提供軟件銷售發票復印件一套(3-4張)以及對應的合同復印件。

    ···································^^····································


    基本上到你公司所在地的軟件協會,價格基本上是軟件企業認證是2000左右,軟件產品認證是800.
    前提是你已經取得了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和評測報告。

    ···································^^····································


    我可以幫你辦,我有哥們在軟協

    ·······································································

    我為什么舉家逃離東北?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部分內容節選自網絡


    我為什么要舉家逃離東北?


    回答這個問題時,總是讓我淚流滿面... ...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我的家鄉沈陽是重工業基地、共和國的長子。生于斯,長于斯,我愛這片黑土地,也愛黑土地上熱情善良的人們。可我還是出走了,成為據說流失的四百萬人口中的一員。


    原因很多,容我慢慢說。


    1


    今年10月的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上,李克強表示:


    “我聽東北一些企業家講,現在想在東北搞一個項目,仍需蓋200多個章,沒有幾百天根本辦不成。還有不少企業家反映,東北的營商環境和南方一些地區相比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


    “東北首先要從自身改革做起!”“必須痛下決心優化營商環境,真正激發社會潛能,釋放東北發展的內生動力。”


    李克強說:“網上有一種說法,叫‘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可千萬不能讓這種說法變成現實啊!”


    對于“投資不過山海關”這句話背后隱藏的意思,東北的領導們真的該好好琢磨琢磨了。




    在創投圈子里流傳著這樣一則關于東北的創業笑話:


    我打算在東北做個互聯網創業項目!


    我去哪里招人?沒人!都去了北上廣。


    我去哪里融資?沒錢!找投資人?沒有!找政府?有關系?


    我去哪里談產品?扯淡!吹牛逼的本事一個比一個強。


    我去哪里拓市場?保守!東北對互聯網產品接受能力整體就差,慢熱。


    我去哪里攬業務?固化!寧可幾十萬砸線下廣告也不肯在互聯網上投1萬。


    最后,這個人,去做了網紅——在網上唱二人轉……


    東北真的就沒有什么可以走的互聯網創業路了么?



    東北的創業的傳統打法就是建園區,包括大連高新園區,沈陽渾南新區等。IT產業園在前三年,政府的補助還是很多的,但是后期資金支持越來越乏力了,園區內的政策也開始走低——現在大連軟件園新入駐企業,連雙軟認證都很難拿到,更別提有合作為了。”


    那么,為什么資本不進入這些園區,是不能還是不愿意?


    這與東北本身的問題有關。在東北呆的久的人都知道,這地方就是人情,圈子。不認識幾個人就沒法辦事。外面來個投資的,不管是有錢的還是有核心技術的,政府的人先連吃帶拿走一圈,等到項目啟動了,領導們沒有影了。在東北的創業成本,并不比一線城市低。”


    除了資金、最大的問題還是人才。


    一位曾在東北招聘過的互聯網公司人力總監表示:“我在東北招聘的時候,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外包產業。只要是做外包行業久的人,基本都是廢的。他們沒有鍛煉出來完整的技術能力,也沒有垂直領域的行業經驗,很多優秀人才在里面就廢了。面試過很多吉林大學、哈工大學等的畢業生,做外包做傻了,感覺真可惜。”


    現在東北籍的在北京北大清華畢業的高級人才,不愿意回東北,因為在同學里,回東北沒前途,沒發展,而且被親人朋友笑話沒面子。

     

    試問,如果不是多年的潛規則,逆淘汰已經到了一定階段,東北地區何至于人才流失,年輕有才干的人又為何背井離鄉的首選北上廣深?

     

    北京有霧霾,有堵車,還有生活成本和工作壓力,甚至還有一些就業生活上的歧視,但是北京就有一條東北不具備的,就是在北京工作在職場上大部分時候要比東北公平,基本的原則還是看中人的能力而非背景和關系。

     

    逃離東北的東北人,其實就是想去一個可以憑真本事就能出人頭地的地方,也是大多時候可以拍著胸脯講自己的原則的地方。



    2




    聊東北經濟,先說說東北得天獨厚的條件:


    東北曾經是共和國的工業搖籃


    有一汽汽車,有長春客車廠,有哈飛,沈陽機床廠,中國一重,鞍鋼,哈爾濱汽輪機,豐滿水電站等建國初期響當當老牌的工業企業,是共和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東北地處平原,資源豐富


    東北農業資源豐富, 黑土地富饒遼闊,人均分配土地份額大。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大型農工機械得以運用,東北幾乎沒發生過大的地質和自然災害,農民得以溫飽。在上個世紀中期,我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時,東北也支撐著農業經濟相當大的份額。

     


    物流發達并且有口岸


    東北地處平原,陸運物流速度快,東三省連接北京可以實現2日內到達。東北緊鄰俄羅斯,日本、蒙古國、朝鮮、韓國,有得天獨厚的邊貿優勢,陸路、水路口岸數十個。但是由于國家戰略發展,對鄰邦政策以及商業氛圍不濃等種種原因,所以這一優勢資源并沒有充分發揮。




    較好的教育基礎


    吉林大學曾經排名全國大學前十,光沈陽就有42所高校。長春光機所,中國第一臺電視誕生的地方,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曾經是部署直屬。這些老牌工業學府和科研機構都彰顯著東北工業雄厚的底蘊。


    東北重視教育,教育氛圍濃厚,所以之前看到有文章稱出走的東北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學歷素質俱佳的高素質人才,并且近年東北移民也越來越多,同樣是技術移民居多,可以說東北流失的都是人才,是東北的精華,是本該成為東北發展的中堅力量。


    以上所述都彰顯著東北曾經的繁榮。可以說東北的城市基礎配套都是非常健全的,并不是外界所理解的偏遠落后。在東北生活,民計民生是完全有保障的。




    可是為什么仍然遭遇了經濟“斷崖式”下降?


    接下來我想談談東北經濟話題的關鍵詞:“人文環境 ”


    談人文環境,就要談談“人”。我之所以不愿意離開東北,就是因為東北人樂觀爽朗,善良樂于助人的性格。


    在沈陽生活,可以時刻體會人與人之間濃厚的溫情。沈陽曾經連續數年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負責任地說,在沈陽生活,幸福指數是非常高的。


    幸福感跟物質收入不是成線性關系,在東北我沒有聽過老人倒地沒人敢扶的狀態,也沒聽過老人倒地會訛上扶人的好心人。


    在東北,你買不買瓜,都會敲開半個給你嘗嘗。你打車沒帶錢,你就先走,加個微信你轉過來就行。你吃飯錢包落在店里,回去找基本都能找到。


    當然也有很多外地朋友說東北人脾氣火爆,都跟混黑社會一樣,能動手的盡量不吵吵,其實東北人只是性格急,吵過了說開了還可以親熱的喝上一口。

     

    在街上看到身材高挑,苗條的東北美女,在不說話時真的是一道風景。但是一開口,“唉呀媽呀”、“嘎哈”的東北口音一出來,確實違和,但是適應后就覺得無比過癮,女人不造作,男人直腸子,與東北人打交道跟喝東北的高粱小燒一樣,火辣辣的入喉,有點嗆,但是暖胃暖腸。


    這是一個東北人對家鄉最醇厚的熱愛。


    但是,我仍然出逃了,比較諷刺。出逃原因是錢,是收入,也是個人職業發展,從做了出逃的決定開始,我就一直反思并關注著東北經濟問題。




    現在談談我作為一個東北人,是怎樣反省東北經濟衰退問題的:


    首先,闡述下東北主導的兩種經濟形態:一是農業經濟


    這個經濟形態始于上世紀初,闖關東開始,由于生存淘汰機制,一部分魯冀災民逃荒到東北,并且在這片黑土地嘗到了前所未有的甜頭。


    東北的黑土地富饒,少有荒年,樸實醇厚地養育了一輩又一輩的東北人,在東北有一種共識,就是種地不會大富大貴,但生活是不成問題的。


    我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家里有十幾畝地,這在南方或者西北耕地稀缺同學的概念里,幾乎要成為地主了,可在我們那里簡直是毛毛雨。這十畝地雖沒有讓爸媽變得富裕,但足以養育我們姐妹長大并供我們念完大學,可見東北人是有退路的,最起碼還有可以糊口的黑土地。


    沒有淘汰機制,沒有激烈的生存競爭,所以出去闖是有野心,不出去闖是安分守己。




    二是計劃工業經濟


    這個經濟形態始于建國初期,由于蘇聯老大哥的幫忙,也由于東北的地理位置,優先享受了蘇聯在工業上的扶持。這個計劃工業經濟在建國初期,曾經是共和國發展的發動機。


    在東北人的認知里,國企是鐵飯碗,當年爸爸媽媽因為我能端上國企的飯碗而無限榮耀,如今也因為我放棄鐵飯碗而憂心忡忡。可見,國企的優越感根深蒂固存在大部分東北人的意識里。

     

    這兩種經濟形態,在東北是獨立存在的,相互沒有交集,更談不上拉動扶持。


    其次,談下我所認知的問題癥結。(我沒有學過經濟學,對經濟常識也知之甚少,僅憑對家鄉的熱愛和牽掛,自己思索出的想法,請勿見笑)


    先講講小農經濟,如我上文所述,沒有淘汰競爭機制,導致農民進取意愿低,農業經濟形態扁平,也沒有市場刺激,導致農業經濟沒有縱深和立體的發展,仍然是靠天吃飯,當然也是因為靠天可以吃飽飯,沒有窮則思變的刺激,所以一直停留在農耕經濟,幾十年如一日。


    我回到我曾經成長的農村,真的是幾乎沒有變化。勞動力作為經濟形態的最基本單元,缺乏活力。

     



    把“計劃”跟“工業”拆開,工業經濟是典型的實體經濟,市場被大型國企壟斷,本土中小型投資者無法涉足,更加使市場缺乏競爭,從而無法刺激國企主動謀求發展。


    可以說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也是大家所談到的“人文環境”所在。




    計劃經濟曾經讓東北大踏步發展,但計劃經濟留下的思想余毒也導致“來東北,腦進水”。


    沒有人打算為企業的發展或者經濟的走勢買單,無論為國企服務還是找政府辦事,都有一種優越感,或者想過手撈油,或者想設置障礙刷存在感,而忘了初衷是為民服務,合作共贏。 



    案例一


    我妹妹經營一家物流公司,前兩天因為黃標車違規進入市區被罰扣,妹妹打電話問我在交警部門有沒有認識的人(在東北基本上是托熟人,靠關系解決問題),我回答說沒有,并告訴她一定走正規程序,不需要找關系送禮。


    問她交警部門的處理意見,她說交警部門只是扣了車收了證,沒有告訴怎么處理,下一步的通知是什么時候,到哪解決都不知道,我很匪夷所思,無論是扣分罰款還是強制報廢,應該有個說法啊,否則執法依據是什么?


    妹妹說不敢這樣直白問,怕被穿小鞋,就這樣她每天不停地跑交警大隊問處理意見,僵持了一周后終于告之罰200扣3分的處罰方式,我真不知道這個處罰是他們扣車后討論出來的,還是先讓車蹲個一周的拘留才能接受處理?



    案例二


    曾經有過辦工商執照的經歷,首先無法在網站或者電話中獲得關于要提交哪些資料的有效信息,到工商部門也不能在辦理前得知,只有在不停的排隊中,在各個窗口的辦理流程中得知仍然缺失哪些資料。


    在經歷了3次往返及超長時間的等待后終于交齊所有資料,但被告知要5個工作日內下證,后被主動偷偷告知只要給相關辦事人員“表示”一下,當天就可以下證。


    “走后門”和低效率充斥著政府與群眾對接的基層窗口,老百姓想創業,干點啥,一是要等,二是要送禮。



    案例三


    在與企業合作時,也不完全按照合同辦事,增加額外要求,克扣回款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一個項目開始,首先要賄標,其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如果甲方有疏忽失誤,乙方(外來投資者)要無償免費給甲方買單善后,否則就不會順利地驗收得到回款。


    企業內部各種勢力內耗的結果是乙方最受傷。每個與甲方合作的乙方都要有一筆風險費用的預算,這筆風險費用就是用來打點各路關卡的。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外來經濟投資意愿低。


    試想,沒有透明的競爭環境,誰還愿意來?


    3




    在東北,很多人仍保留著“進大國企、端鐵飯碗”的思維,有人把東北人評選為全國“最貪戀體制的動物”。


    2015年4月,曾有媒體報道,大慶油田的職工上街抗議油田招聘制度改革,因為改革后,很多油田子女再也享受不到包分配的待遇。報道中引用這些家長的話說:“以后他們會知道一份安穩的工作多不容易。”


    在東北很多地方,找工作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關系。


    東北人曾深受體制影響,講究面子,這也造就了全中國最講求人情關系的社會。以大慶油田為例,如果家里不是市政或者油田的,等待年輕人的就只有待業這一條路,很多年輕人不得不選擇出外打工。


    除了影響年輕人的擇業觀,官本位意識帶來的直接惡果就是導致權力尋租和腐敗。


    曾有美國一位企業總裁應東北某市政府邀請作實地考察。當返回機票遇到麻煩時,陪同的地方官員表示“這不是問題”,隨之省長出面解決了機票問題。該總裁回國后給市政府寄來了感謝信,對受到的熱情接待和幫忙深表謝意;但同時表示,自己的企業暫時不會來東北投資,因為像機票這樣的事還得勞駕省長解決,說明這里的做事規則有太大的不可預見性和不確定性。


    這片土地仿佛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經濟不景氣,導致對人口的吸引力不足,人口外流;人口尤其是勞動年齡人口的凈流出,又反過來繼續拖累經濟的發展。

     

    下面引用幾則數據:

     

    2015年1月3日,英國《經濟學人》在一篇題為“東北再度告急”的文章中指出,東北地區面臨嚴峻惡化的人口形勢是經濟失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引用國內某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稱,東北地區凈流出200萬勞動力。


    2016年2月底,遼寧省社科院公布的《遼寧藍皮書:2016年遼寧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也顯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三省人口凈流入為36萬,十年后的“六普”則顯示,東北人口凈流出200萬人。

      

    之后,國內媒體每每提及東北人口流失都會提到“按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東三省每年凈流出的人口約200萬人”。

     

    也許是因為工作的原因,深度君最討厭的就是統計數據,因為現今很難找到真實可靠的數據。對于人口數據而言,深度君覺得互聯網以及公開渠道所得到的數據也可能有一定失真,現實情況也許要比數據顯示還嚴峻。

     

    目前我們的所在地區(東北省會城市),每100個人里面有約22個老人,6個學齡前孩子,22個中年人,10個正在接受基礎教育的孩子,2個大學在讀學生,1個殘疾人,2個待業或失業的,35個40歲以下的年輕人。扣掉一部分混日子的中年人,每100人里真正貢獻社會財富的不超過45個人。”

     

    深度君最反對等著政策振興經濟。“有能力的人都走了,剩下的人能力有限,認真程度欠佳,即便給上一些大好的政策,又能如何?就好比你到幼兒園宣布對所有小孩子免稅,他們該玩兒玩兒,該吃零食吃零食,該尿褲子尿褲子,這一飛沖天的政策能復興經濟么。”

     

    而東北青壯年人口外流,直接導致老齡化加劇。數據反應出來的問題是直觀而殘酷的。

     

    東北地區2015年的中位年齡為43歲,比全國的38歲高5歲,相當于全國2027年的水平。這導致東北養老負擔沉重。2015年東北地區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參保職工與領取養老保險人數之比)為1.55,遠低于2.88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遼寧為1.79,吉林為1.53,黑龍江為1.33,全國最低。(根據人社部數據)

     



    “有能力的人,都走了!”

     

    東北地區外流人口特點,和其他人口凈流出地區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四川、河南等傳統人口流出大省,外流人口以農民工為主,但在東北地區的外流人口中,高學歷、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占相當高的比例。


    這特么的太可怕了!


    東北地區的醫生、教師、企業管理者和技術人才成批地流向經濟發達地區。那些有本事又不堪忍受自身環境的人,大多是遠走天涯,到大城市或者是沿海發達地區去尋找自己的事業空間和機會。

     

    而留存東北中小城市的大概有三類人,第一類是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相對優越的人,比如官員或企業家;第二類是能力和勇氣都不足,不愿到外面闖蕩的人;第三類是拖家帶口,能力勇氣都有,但想走也走不開的人。

     

    深度君還有一個感受,那就是上述百人中做貢獻的45人里面,包含著15個公務員。這個數據不見得確切,但這個感受并非空穴來風。


    東北的失敗,就是移民社會的失敗,只移民了人,只填飽了肚子,沒有在這個移民社會中孕育出新的、完善的理念體系、信仰精神、共同目標。




    今天起的東北人,要學會:


    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


    為何我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


    愛的深沉!


    • 發表于 2020-11-23 20:36
    • 閱讀 ( 650 )
    • 分類:雙軟認證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