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這條“裙子”到底是什么顏色的?

    這條“裙子”到底是什么顏色的?這個話題引爆了全世界社交網絡。

    爭論中的狗血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首先去除掉這一爭論中的的一些狗血因素——

    狗血之一:爭論的是這條裙子實物還是這張圖片上的“裙子”的顏色?

    如果是前者,那么通過一張圖片來判斷一件實物的顏色,就是徹底的狗血劇。相應的問題應該是“你猜,這張圖片上顯示的裙子的實物是什么顏色的?”

    但是,就是有很多專家“勇敢”地站出來通過講解什么照相成像原理和色彩影響因素來試圖說明這條原本藍黑相間的裙子在很多人看來怎么變成白金相間的。事實上,這不是什么顏色判斷而只能是搖卦算命了。

    如果是后者,問題原本應該很簡單,就是你“眼中”這張裙子圖片的顏色,跟裙子實物之間不應該有任何聯系。

    但是,就有人依據某些裙子實物原本是藍黑的所謂“真實”信息“看出”圖片中裙子是藍黑。

    更有人說,起初看到的是白金,后來了解到75%的人看到的是藍黑,或者看來某某科學解釋,又或者了解到裙子實物本身的確是藍黑后,而更弦易張,“再怎么看怎么都是藍黑”了。也就是說,在這些人“眼中”這張裙子圖片在顯示和觀看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成了“變色龍”。事實上,這是接受了心理暗示的結果。

    狗血之二:用照片處理技術來解釋。

    這些人雖然爭論的的確是照片中裙子的顏色,但是,卻用改變圖片白平衡、光照亮度、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的方式來改變圖片本身顯示的顏色,來說明可以“看到”不同顏色。

    事實上,這些技術改變了圖片客體本身,他們看出的不同顏色原本就是不同客體的顏色,而非同一客體所顯示的不同顏色。

    在目前流行的所謂最“權威”的、來自國外WIRED網站的解讀中,出場的兩位科學家自己分別看到的是白金和藍橙,并用個體差異或大腦自動白平衡處理中對于不同色彩的預判和處理來進行了解釋。事實上,這種解讀仍然偏離了事情的本質,因為至少不符合色彩的恒常性原理——人們在一定范圍條件內看到同一事物的色彩是相對恒常不變的。

    狗血之三:改變顯示器設置。

    有的人則通過改變顯示器設置來“看到”不同的顏色,事實上這跟改變照片顯示條件同樣改變的是客體本身。我們的顯示器是依據RGB色彩混合理論設計,三原色中每種色調分為255個色階,因此可以顯示255×255×255供1600多萬種色彩。我們評價一張圖片的色彩只應該用相同的顯示條件,即設備默省設置才具有可比性,改變設置本身事實上就是改變了圖片本身。

    色彩視覺生理學

    拋開上述狗血因素,很多人堅稱自己從一開始看到的就是白金或者藍黑,同一事物不同人真的可以看到不同顏色嗎?

    這是可以的,因為事物的色彩并非客觀的,而是人們的主觀感知,是大腦的產物。但是,對于絕大大多數人正常人而言,這種差別非常細微。

    通過了解色彩視覺生理學會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事情的本來。

    色彩是一種主觀感知

    視覺是人類最主要的感知途徑。研究發現涉及視覺處理的大腦新皮層占感覺皮層的55%,體感皮層占11%,而聽覺皮層僅占3%,說明了視覺的主導性。

    視覺感知的信息是多層次的,色彩感只是其中之一,是人類大腦對于不同波長光線產生的一種主觀感覺。我們知道,很多動物“眼中”世界就完全是黑白的,而另一些動物比如鳥類就有著比人類更發達的色彩感覺系統,它們眼中的四種視錐細胞幫助它們獲得更加繽紛燦爛的色彩感知。可見世界的色彩并非是客觀存在一成不變的。

    進入我們眼睛的主要是外界光源照射到物質后產生的反射光線,物質的色彩其實主要(不是全部)是照射光線中被吸收掉的那部分特定波長光線,也就是說進入眼睛的偏偏是特定波長缺失的光譜,是人腦基于經驗通過計算互補后才產生相應色彩。

    光線通過眼睛各種高保真透明介質被聚焦到視網膜。人類視網膜上有4種感光細胞,3錐1桿。桿狀感光細胞對于光照強度高度敏感,最強日光可以達到它們的感受飽和度,微弱光線也足以刺激產生感覺,因而可以幫助人類在暗夜中看到事物。這種細胞不負責事物的色彩。

    3種錐狀細胞中含有對于人類可見光范圍內不同波長光吸收敏感性的色素物質(目前仍然沒有獲得),因而對于不同光線敏感。也就是可以感知事物的色彩,所感知的分別對應短波長(藍光)、中等波長(綠光)和長波長(紅光)一定范圍的光線,而非單一波長的特定光線。而且三者具有一種重合度,如此可以感知到全部可見光的波長,以及不同強度,互相組合可以形成至少千萬種不同色彩。這也是目前色彩的三原色混合理論。

    這3中錐狀細胞要求一定的光照強度,因此,在暗夜人類不能感受的事物的色彩。另一方面,超高強度光照同樣干擾到其正常工作,因此,高亮光線下人類感知色彩能力也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細胞內的感光物質主要是一種相對大分子的視蛋白和小分子的視黃醛(維生素A異構體),相應波長光線被感光物質吸收后引發結構改變,導致細胞膜產生電位改變而產生電信號。這些電信號傳入視網膜的節細胞,各種光線不同波長和亮度信息產生的電信號在這里進一步被編碼后,沿著其軸突構成的視神經,經過繁雜的中繼傳入大腦視覺皮層,經過處理后在大腦產生相應的視覺,包括色彩感。

    人類視覺感的同一性和差異性

    可見,視覺是大腦產物,是一種完全的主觀感覺。但是,人類是在相同的環境下進化而來,對于絕大多數正常人而言所產生的各種感覺幾乎是完全相同的,也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獲得對于世界的共識。否則,人們對于不同事物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感知和認識,那么這個世界是夠豐富多彩了,但是也就不可能形成任何共識了,沒有共識也就沒有交流的可能,世界就完全是“雞同鴨講”的亂局。

    當然,由于各種原因,人與人之間會存在差異。正常人們之間的細微不同我們稱為個體差異。而有的人由于病理性因素,可以體現出明顯不同,是我們所稱的病態。比如,就色彩視覺感知而言,有的人由于缺乏編碼綠光感光物質的基因,造成所謂紅綠色盲;又比如,維生素A缺乏可以造成夜盲癥。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人看到的那張裙子圖片幾乎沒有差別,在你腦中形成的“白金”感知其實就是另一些人腦中的“藍黑”。這又是為什么呢?

    從柏拉圖以來的如何說的哲學問題

    哲學就是以思辨的方法來探究世界本質問題,就是關于“是什么”的問題。

    雖然,思辨完全不可能探究到 事物真正的本質。科學興起的今天,哲學更是已經逐步失去了存在的空間。比如,我們今天討論的光和色彩問題,靠思辨能弄清光的波粒二象性,搞清楚色彩不過是不同波長光線在人腦的反映嗎?不能。

    但是,這里還有哲學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怎么說”的問題。對于你感知到的事物,用什么樣的概念、名詞、語言來加以描述?對于完全相同的一種事物以及對于該事物產生的主觀感知,不同人的描述可能并不同一。

    比如,對于引發爭議的這件裙子上兩種主要色彩,淺色的部分有的人描述為白色(肯定不是純白色),有的人描述為帶有一點藍色的白色,有的人描述為淺藍色,白藍色、藍白色,等等。深色部分描述為金色(這些人真的有點盲的哦,這色彩跟金黃色差距實在有點大)、黑色、桔黃色、偏淡的古銅色、土黃色、“屎色”(屎本身有時什么色彩呢?),等等。

    這件裙子到底是什么色彩呢?其實,就是你腦中的那個色彩,幾乎也是跟你持不同觀點的另一個人腦中的那個色彩。

    你的感知你做主。

    • 發表于 2015-03-01 00:00
    • 閱讀 ( 141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