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fishtimes”在北京機場拍飛機時,意外發現某航一架飛機的前登機門外部手柄沒有入槽,疑似登機門未關好。
登機門外部手柄未入槽的情況相信不少航線機務都見到過,有時候是在飛機滑出前,有時候是在飛機到港后,那么這種情況到底對飛行安全有什么影響呢?
我們都知道,飛機艙門如果未關好就上天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輕則出現艙門未關閉警告,造成返航,重則飛機釋壓甚至艙門空中打開,造成嚴重的飛行事故。
但登機門外部手柄未入槽是否會發生以上情況呢?
其實,從登機門鎖定機構的原理上說,只要內部手柄關閉到位,艙門警告燈滅,外部手柄即使未入槽,也是不會發生以上情況的,因為艙門本身其實已經關閉好了。此時如果拉出外部手柄,是可以360度自由旋轉的,不會導致艙門意外打開。
不過這并不代表登機門外部手柄未入槽就是正常情況,這說明艙門手柄機構是存在問題的,應該說屬于故障或缺陷。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我們結合手柄機構圖來說明(以737飛機為例):

1、外部手柄機構花鍵磨損,內部手柄到位后沒有帶動外部手柄完全到位;
2、外部手柄機構彈簧腔體內的機構磨損,內部手柄到位后,花鍵沒有帶動外部手柄完全到位;
3、外部手柄機構彈簧腔體內的彈簧張力不足,沒有將手柄完全拉入槽。
那么這種情況會造成什么危害嗎?唯一的危害應該就是對前部機身的氣動性有些許影響,但不會影響到飛行安全。
艙門外部手柄在收入槽內后,應當與外部機身蒙皮平齊,如果有偏差,則可能在外部氣流、顛簸等情況下使手柄脫出槽。航線機務可以在機組關閉艙門后,從外部仔細檢查手柄是否已經與蒙皮平齊,手柄入槽后有彈簧力保持在位,再彈出來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機構本身存在較大問題。
飛機滑出前對艙門的檢查非常重要,除了手柄本身的檢查外,還要檢查門機構本身是否與周圍蒙皮平齊,包括艙門上下的鉸鏈門以及鉸鏈門與機身蒙皮之間的封嚴,曾經發生過艙門下部鉸鏈門未完全到位以及封嚴脫出導致空中釋壓的事件。

機務的檢查工作講究“眼到——手到——心到”,最重要的就是心到,只要用心,就能發現飛機上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隱患,將風險拒之“門”外。
雖然艙門外部手柄沒入槽不會影響飛機安全,各位旅客可以安心乘坐,但從機務工作嚴謹細致的角度上來說,應當確保手柄在槽內,因為機組關閉艙門后,在地面的機務是不清楚實際情況的,如果不在槽內,機務需提醒機組重新關閉艙門。所以,每次飛機出港前,機務兄弟們都要用心問自己一句:飛機艙門關好了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