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喪尸藥”,到底是什么?

    近日,哈爾濱警方成功抓獲數位企圖從山西購買毒品后,運到哈爾濱販賣的毒販,而這一次緝毒行動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警方在繳獲的毒品中發現了之前曾為在哈爾濱出現、俗稱“喪尸藥”的甲卡西酮。這種新型毒品如此恐怖的名字,則和它吸食后產生的強烈幻覺和攻擊傾向有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毒品甲卡西酮,正以各種你意料不到的身份,在全世界蔓延。

    “喪尸藥”的真面目

    甲卡西酮已經不是第一次走進我們的視野了。早在2012年5月,美國邁阿密一名男子突然在街上襲擊一名流浪漢,并把流浪漢的臉幾乎全咬了下來。此后,各國媒體紛紛以“邁阿密食臉男”為標題報道本次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根據邁阿密警方消息,“食臉男”之所以會突然做出啃噬人臉的舉動,只是因為他剛剛吸食了“浴鹽”,而“浴鹽”恰恰是甲卡西酮和它的衍生物在黑市的名稱。

    甲卡西酮(Methcathinone)最早脫胎于中東的傳統植物阿拉伯茶(又稱恰特草),從13世紀開始,阿拉伯人便開始咀嚼阿拉伯茶的樹葉,以抵抗饑餓和疲勞。后來,阿拉伯茶流傳到了更多的地區,用途同樣是消遣和提神,有時甚至被作為社交禮儀的一部分。正如古柯樹葉含有讓人興奮的可卡因一樣,阿拉伯茶樹葉內含有的物質卡西酮,同樣會讓人產生興奮感甚至幻覺。

    不過相比于19世紀便以聲名遠揚的可卡因,卡西酮直到20世紀才受到醫學家的關注。但研究了幾年之后,主流科學家一致認為卡西酮“沒有潛在的藥用價值”,它也快速成為了實驗室的棄兒。而20世紀中后期掀起的毒品狂潮,則再一次讓卡西酮和它的衍生物“復活”,只不過這時,它已經成為了毒品。

    而在卡西酮類化合物被管制之后,吡咯戊酮(一種同樣具有中樞神經系統活性的藥物)的衍生物,如MDPV(亞甲基二氧吡咯戊酮),也被作為“浴鹽”來販賣。除此之外,很多以合成毒品為生的“地下化學工作者”,通過修飾化學結構、側鏈等方式,合成出管制目錄之外的“策劃藥”。例如甲卡西酮和吡咯戊酮的“策劃藥”,目前就有上百種,已經成為了各地緝毒警察的一個大難題。

    “透支”得來的快感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之所以能完成復雜的神經活動,主要是因為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遞質一直扮演著“信使”的角色。它可以幫助各個神經元靈巧地傳遞各種信息,并時刻在不同組織間進行“溝通”和“協調”。這些信使也有著既定的“工作準則”:它們傳遞信息靠的是和特定的“接頭人”受體結合,而倘若部分神經遞質處于“空閑”狀態,神經細胞也會發放“召喚”命令,以減少它們的數量,這一機制被稱為“再攝取”。

    毒品之所以能為吸食者產生源源不斷的快感,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它利用了人體的一個天然機制--“獎賞回路”。獎賞回路一般會在人體做出有利于自身的行為(例如吃飯、工作等)時活躍,通過釋放掌控情感的神經遞質,來讓人獲得適當的愉悅感乃至快感,從而鼓勵利于自身的活動進行。然而,毒品也可以強制開啟獎賞回路,從而讓人在短時間內獲得源源不斷、遠超常理的快感,也就是吸毒者所體驗到的“High”。

    卡西酮類化合物能在不同方面干擾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A)和5-羥色胺(5-HT)三種掌控情感的主要神經遞質,例如刺激它們的釋放、干擾它們的轉運體(負責運輸神經遞質的“運輸工”)來抑制再攝取,從而增加它們在腦內的含量,刺激獎賞回路。而吡咯戊酮類物質中的MDPV主要抑制NA和DA的再攝取,Naphyrone(同樣是吡咯戊酮衍生物)則可在此基礎上再抑制5-HT的再攝取,同樣可以增強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

    迷幻的背后

    前面已經提到,這些物質造成的快感是強制性、源源不斷且遠超常理的。而在快感過后,由于腦內神經遞質的紊亂,以及獎賞回路強烈刺激帶來的依賴,吸毒者往往會在短時間內經歷極端痛苦,甚至因此而自殘、自殺。而若想避免這一癥狀,再次吸食毒品又成了必然之舉,吸毒者正是由此產生強烈的精神依賴(值得一提的是,新型毒品較少引起軀體依賴),陷入惡性循環的。

    除此之外,此類物質強烈的興奮特性,也會導致吸毒者陷入幻覺而不能自拔,甚至產生眾多詭異現象。著名醫學期刊《醫學毒理學雜志(Journal of Medical Toxicology)》就曾報道了這樣一位患者:

    一位40歲、患有雙相情感障礙(一種心境障礙,俗稱“躁郁癥”)的中年男性在注射了含有MDPV的“浴鹽”之后,快速出現了妄想、攻擊傾向等癥狀,還脫掉了衣服跑向大街。被他親屬叫來的警察試圖將他帶進警局,可意外發生了:他不僅試圖攻擊警察,還突然變得力大無比,警察連續用電擊防暴裝置電了他3次才成功制服。在此期間,他的心率暴增到每分鐘164次,隨后醫院的心電圖檢查證實了毒品引發的嚴重心律失常。盡管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他仍在42小時后去世。

    這樣的案例并不罕見,由于歐美在近幾年尤為流行“浴鹽”,僅是醫學期刊中就報道了不少吸食“浴鹽”后出現奇怪癥狀的患者。而直到“邁阿密食臉男”事件出現后,這類毒品才得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更可怕的是,這類毒品往往以極其隱匿的名義,例如“浴鹽”、“水池清潔劑”、“喵喵”等出售,使得不少年輕人低估它們的危害,從而墮入陷阱。不過值得高興的是,目前各國對此類毒品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監管機制,但遏制它們的蔓延,顯然還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卡西酮、吡咯戊酮類藥物的管制情況

    中國大陸:卡西酮、甲卡西酮、吡咯戊酮及其主要衍生物和化學異構體,均為公安部規定的第一類精神藥品。非法販賣數量高于50克,可處死刑。

    香港特區:卡西酮、甲卡西酮及其化學異構體,以及吡咯戊酮的所有衍生物,均為《危險藥物條例》(香港法例第134章)規定之危險藥物。非法販賣,最高可處終身監禁。

    美國:卡西酮、甲卡西酮及其化學異構體,均為《管制物品法案(CSA)》附錄I管制物質。鑒于MDPV存在潛在的實驗研究價值,暫時不受CSA管制。

    英國:卡西酮、甲卡西酮及其所有衍生物和化學異構體,以及吡咯戊酮的主要衍生物和所有化學異構體,被列入B類藥物管制。非法販運B類藥物,可處14年以上監禁。

    【參考文獻】

    [1] Glennon R A. Bath salts, mephedrone, and 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 as emerging illicit drugs that will need target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Adv Pharmacol. 2013, 69: 581-620.

    [2] Murray BL, Murphy CM, Beuhler MC. Death Following Recreational Use of Designer Drug “Bath Salts” Containing 3,4-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 (MDPV).. J Med Toxicol. 2012;8(1):69-75. doi:10.1007/s13181-011-0196-9.

    [3]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藥物濫用監測簡報 2010年第1期/2011年第1期

    • 發表于 2015-05-11 00:00
    • 閱讀 ( 86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