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艷遇不只靠“遇”
有沒有聽過某些朋友分享自己在旅途當中的艷遇?
是不是很刺激?很羨慕?很向往?并且希望自己也來一次“任性”的旅行,然后在旅途當中也來上一段風花雪月的經歷,甚至兩心相悅、情定終身……
當你有這念頭的時候,我還是要先潑點冷水,把話說明白一些——旅途只不過是提供一個更高的“遇到”的機會,至于能不能“獵到”,還是看個人的道行了,而對于那些期待通過一次旅行解決終身大事的親們,我倒是建議還是去世紀佳緣、百合網注冊一下更靠譜。
這是為什么呢?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原因就是“艷遇”就像銷售一樣,屬于一門專業的技術,不是一蹴而就馬上獲得的——成功率(經驗技術水平)和基數(環境條件)共同決定了最后的成功數量。
但是大家不要灰心,因為值得欣慰的是,旅行的過程對于一個人的“艷遇”技能是能起到些許推波助瀾、助紂為虐的功效的!

二、身與心的“放風”
究竟是怎么個推波助瀾、助紂為虐呢?其實就是因為旅途的過程給彼此的身心都提供了一個“放風”的機會。
從TA交互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原有的熟悉的人際關系環境會有各種各樣的制約因素催生出內心當中的“順從兒童”。歸根究底,此時的你會更加關注“如果失敗了該怎么辦?”這個問題。因為當處在一直生活的環境之下,自己與外在已經有了極大的默契,“順從兒童”恰恰最能讓自己最大限度的保持這種默契。處在這種能量之下時,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顧慮”而不敢放手一搏,而是習慣性的用一種更加求穩、內斂和被動的態度來面對原本有可能“搞定”的機會——“兔子不吃窩邊草”就是一觀點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當你在旅途當中,離開原有熟悉的環境之后,現實會切斷自己與原有外在的默契,從而為“自由兒童”這種內在能量的激發提供了可能性。為什么是可能性呢?這就取決于是什么人踏上什么樣的旅程。如果是一個讓人愉快的旅行,比如辭職之后的散心或者非常順利并且時間充裕的差旅,“自由兒童”是很容易被催生出來的,自然對于“艷遇”還是能夠把握住機會的;相反的,如果是被逼無奈第一次出門,或者忙得很孫子一樣的出差,相信此時吃飯、睡覺都踏實不了,哪里還有什么心思去“風花雪月”呢?
但是如果摳一下字眼,真正能稱得上旅途的其實還是偏休閑和放松的機會多一些。即便是在出公差,雖然有任務在身,只要不在領導、同事的監督之下,怎么說都會多一些自由度的,所以也就能放得開了。如果忙里偷閑再去酒吧逛逛,相信比宅在家中有更多接觸異性的機會了。
三、為“心跳”加點油
“艷遇”與“心跳”是絕不能分開的,雖然說相貌和財力對于“艷遇”有著很高的相關度,但是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起到更大作用的卻是互動過程當中的感覺。什么樣的范圍呢?從相貌上說,如果自己丑到別人見了就沒心思吃飯了,那也就別出來嚇唬人了;但是如果帥到滿大街的女孩尖叫、追在后面要你的手機號,那也就少來跟其他的男同胞搶飯吃了;如果介于兩者之間,至少讓別人看著沒什么不愉快,不會故意躲開,那就跟其他人勢均力敵了。從財力上講,如果開個房還問人家能不能AA,也就別浪費這份錢啦;當然要是錢多的沒得花,還是有很多好這口的花朵等著你采摘呢;如果介于兩者之間,那在這方面也就沒有太大的限制了。
當相貌和財力都不再成為阻礙因素的時候,最重要的也就是要制造更多促使對進入“自由兒童”狀態的氛圍——一方面是呵護,另一方面是陪伴。所謂呵護,就是對于對方的關心,這其實也是旅途當中很重要的一種“搭訕”方法,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感覺給予一些鼓勵,頓時會讓對方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安全感。當然,其他的文章當中我們也講過,一味的關心只會是“暖男”坯子,很難讓彼此的關系再進一步,這就需要自己處在“兒童狀態”來陪伴和邀請對方了。比如提出一起參加比較有創意或者比較刺激的小活動,讓對方感覺給你在一起既有安全感(源自于前面提到的“呵護”)又有樂趣。而在關鍵時刻,也要在行為上接近對方,比如過馬路的時候拉著手、恰到好處的刮一下鼻子……對方很有可能會表現的生氣,但是如果對方沒嚴令制止或者甩手走人,而且還是興趣盎然的跟你相處,那后面的就自己把握吧,火候差不多了就得開鍋了——你自己要是太過矜持那人家也就不愿意多等嘍!
(作者:生涯小廚大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