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爆炸的人長啥樣
創作是個很混亂的東西。
根據19世紀英國心理學家Graham Wallas的理論,創作的過程分為以下4個階段:準備-孵化-解釋-證實,這也是現在創造力研究最常用的階段劃分方式。無論你是否理解以上四個階段的含義,反正這是一個很棒的理論,對,僅限于理論。現實中的創作過程其實是下圖這樣:

或者是這樣的:

從畫布上的第一滴顏料到展出的藝術品,整個創造的過程混合了一大堆情緒、認知和行為。如果這些元素沒有在創造過程中不斷產生碰撞和沖突…這就是個如果,想想就好了。所以創意爆炸的人(以下簡稱創新者)常常看起來很怪異的。
這些年來,科學家們試圖找到創新者的人格特點。克萊蒙研究大學的心理學教授Mihaly Csikszentmihalyi采訪了不同領域的創新者后發現,他們的思維和行為總包含著共存的兩個極端,他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個人”,而是“多重(chóng)的”。
在創新者混亂的腦子里能提取出規律嗎?《創造行為期刊》的一個研究表示也許可以哦。Guillaume Furst、Paolo Ghisletta和Todd Lubart根據過去關于創新者的人格特點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關于創造力和人格的整合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研究者們發現了三個人格“超級元素”能夠預測創造力:可塑性、發散性和收斂性。
超級元素具體是啥?
可塑性指思想開放、外向、充滿能量和富有靈感,這些特征的共同點是充滿探索的動力。可塑性高的人大腦里有大量多巴胺(一種讓人開心和想要探索的身體激素)在發揮作用。過去的研究發現可塑性和創造力的關系非常強,尤其是在藝術領域。
發散性指不服從、沖動、低親和力和低責任心。這么看起來發散性高的人挺討人厭的,但他們只是過于獨立的思考者而已。這個超級元素跟20世紀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漢斯·埃森克在他的人格理論中提出的“精神質”(各種冷漠孤僻反社會)差不多。埃森克認為這種特立獨行對創新非常有幫助。
而收斂性是指高責任心、注重細節、有毅力和批判意識。雖然這些特點跟創造能力本身沒什么關系,但是在創作過程中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另外,研究者們發現收斂性和可塑性有高相關,也就是說,那些思想開放、富有靈感、充滿能量和探索之心的人們一般也會很有毅力和注重細節。這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很有可能是充滿能量。辛勤勞動和靈感互相促進,又進一步加滿創新者的能量條。
話說回來,雖然這三個超級元素之間有相關性,但他們不是重合的。比如那些思想開放、富有靈感的人未必都叛逆、沖動、喜歡批評或者很有動力。
超級元素的作用孰輕孰重?
上述的三個人格超級元素在創作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重要性。雖然創作的過程很混亂,但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至少兩個不同的階段:創作發生和產物選擇。
創作發生指原創想法的產出。在這個階段,創新者們需要壓抑自己的批判思維并想出盡可能多的可能性,這時候想法的數量是最重要的。
但真正的創新,不僅需要原創想法,還需要為這些想法賦予社會意義。產物選擇的過程使想法不僅僅新穎,而且有社會價值。在產物選擇階段,需要批判、評估、形成和闡明想法。正如研究作者Furst他們所說,“產物選擇的根本目的,是通過不斷檢驗而形成一個最終的產品。”
研究者發現,可塑性和發散性與創作發生階段關系最緊密,而收斂性與產物選擇階段的相關最大,根據剛才的介紹,這不難理解對吧。
等等,就算創作是有階段的,但創造力怎么會跟思想開放、靈感、有活力、沖動、叛逆、不負責任、批判思維、注重細節和責任心全都相關?這不是很矛盾嗎?
讓我們回到文章的開頭,創意爆炸的人就是那些有本事將所有這些特點都匯集一身的人。他們在不同的創作階段能靈活轉換,取出最合適的特點來利用。
我都說了創作很混亂的啦~
(作者:ScottBarry Kaufman,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想象力研究所的科學主管;編譯:ZHAOYAXI)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