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議會開幕大典終于來了。
在女王演講中,伊麗莎白二世對新一屆政府的工作進行了規劃和安排,也對需要制定和通過的政策法案做了說明。在所有預備法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歐盟公投案”,法案規定英國將在2017年底之前舉行公投,決定英國是否繼續保持歐盟成員國身份。看來,早就吵著要和歐盟“離婚”的英國,這次要動真格。能不能“離婚”,英國人民說了算。

早在2013年保守黨首相卡梅倫就提出了“歐盟公投”的承諾,當時他宣稱如果保守黨在2015年的大選中獲勝,自己就會在2017年底前推動“公投”,決定英國在歐盟的去留。雖然選舉策略的味道很濃厚,但這多少也反映了英國人對歐盟的心態——越來越多英國人開始焦慮懷疑,擔心歐盟的制度架構給英國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多過實際好處。
真心脫歐?其實不然
卡梅倫在歐盟問題上一向是咄咄逼人。早在2007年他就一直呼吁要對《里斯本條約》在英國的通過進行全民公投,后來在競選中也承諾會用公投阻止歐盟任何收縮英國權力的行為。不過,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現在的公投法案也只是卡梅倫用來和歐盟委員會以及歐盟主要成員國家進行談判的重要籌碼之一。
他真正的潛臺詞是:英國可以留,但前提是歐盟的現行制度甚至條約都需要做出改變,否則英國就要跟你say goodbye。

雖然“公投法案”由保守黨提出,但英國其他在野黨對歐盟的態度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例如工黨在布萊爾時期一直保持與歐盟積極友好的關系,本次大選前工黨也表示會改善英國在歐盟的地位,并一直攻擊卡梅倫的公投法案。然而現在他們也開始逐漸轉變態度,不再完全拒絕“脫歐”。
在很多英國人看來,歐盟現在的制度框架對英國提出了太多的要求,但卻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反而限制了英國的發展。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預算攤派和移民問題。
根據財政部的數據,英國在2010—2011年度給歐盟上繳了89億英鎊的預算,高于英國花在鐵路上的錢,與失業保障支出差不多。但這只是每年應交的預算,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還要緊急追加。
例如歐債危機發生后,本來還在慶幸自己不在歐元區,受沖擊不大的英國,被“講義氣”的德國拉過去攤派增加的預算,心里當然很郁悶。如果把雜七雜八各種費用和損失加起來,英國要為一個歐盟成員國的身份搭進去657億英鎊。撲通一聲,英國人哭暈在廁所里。
移民問題同樣嚴重。歐盟成立之初就是希望通過經濟的交流來避免歐洲再次陷入戰爭的泥淖,所以成員國之間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就成了歐盟的核心機制。但是大量移民跨過英吉利海峽,涌入英國,不僅增加了醫療、衛生、教育的成本,也給社會秩序帶來混亂。

所以,卡梅倫在談判中的最大需求就是要保障英國“不參加”的權利。在歐元區和申根協議國的問題上,英國就表示拒絕參加。這也是英國一貫以來的態度。歐洲隨便怎么聯合都可,但要保證英國的自由獨立——經濟上,倫敦金融市場地位要受到歐盟法律的保護,英國可以通過有效的機制與美洲、亞洲市場進行自由貿易;在移民問題上,英國覺得有必要對其他國家的移民進行一定的限制,并且對他們的工作福利和失業保障做出相關規定。
UK vs EU,矛盾由來已久
英國和歐盟如此這般斗智斗勇反映的是英國和歐洲大陸錯綜復雜的恩怨情仇。
最開始,英國就對歐洲的聯合心存疑慮,在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張沒多久,英國就聯合其他六個國家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與它針鋒相對。后來英國開始意識到歐共體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因而又開始為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進行著準備工作。
1963年和1967年,英國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兩次都被無情拒絕。拒絕英國的不是別人,正是法國總統戴高樂。戴高樂認為英國與美國過從甚密,加入歐共體可能會給歐洲帶來負面影響。而且揚言,只要他還是法國總統一天,英國就不可能加入歐共體。

等到1973年好不容易加入歐共體,工黨就在兩年后主導了全民公投,讓英國人決定要不要留在歐共體。雖然最后有超過67%的人支持英國留在歐共體,但還是有很多人對英國在歐共體的身份存在很大的疑慮。

“疑歐派”擔心英國主體地位的喪失的同時也不斷地鼓動公投,想讓英國真正脫離歐盟。在1997年的大選中,金融家詹姆斯·戈德史密斯就組成全民公決黨(Referendum Party),要求就英國與歐盟的關系進行全民公決。雖然沒有獲得一個席位,卻獲得了80萬張選票。2010年9月,民意調查機構YouGov進行了一個是否離開歐盟的調查,主張離開的占47%,而主張留在歐盟的只有33%。這些都反映了英國對歐盟以及整個歐洲大陸一直以來的憂慮情緒。
雖然風光大不如前,但英國依然把自己定位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世界主要經濟體,再加上擁有核武器,在聯合國、北約地位顯著,自然會產生一種優越感,不甘心隨著歐盟一體化的加深,自己淪落為“歐洲聯邦”的一個邊緣省份。地理上的隔絕,文化上的差異,再加上潛在經濟利益的損失都讓英國對歐洲的一體化保持著警惕。
脫歐有利于英國嗎?
回到現實,人們不難發現英國的“疑歐派”的勢力不容小覷。不過,“挺歐派”的力量也很強大。因此,英國的雙方支持者就“脫歐是否會對英國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這一話題進行論戰。
“挺歐派”認為,英國脫歐將會面臨巨大的損失。英國50%左右的出口是直接進入歐盟市場的,如果放棄歐盟成員國身份,歐盟內部零關稅政策以及商品、資本的自由流動也都對英國關上了大門。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也會因為沒有歐盟這個有力后盾吸引不夠投資。離開歐盟的英國不僅在與歐洲國家進行貿易時面臨諸多關稅門檻,而且也未必能與美洲、亞洲等新興市場之間貿易打開局面。脫離歐盟等于死路一條。
“疑歐派”卻表示了不同意見:脫離歐盟并沒有脫離歐洲,英國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繼續與歐盟進行經濟往來。最重要的是,沒有了歐盟的束縛,英國可以更加自由地與其他國家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開辟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至于失業問題,英國也有方法通過其他措施進行彌補,把損失降到最低。

但是不管怎樣,歐盟公投已經勢在必行,除了繼續闡述己方觀點,駁斥對方辯友之外,剩下的也只是一些細節問題了。
英國脫歐關鍵詞
誰能投票?
當然是所有居住在不列顛、愛爾蘭、英聯邦的年滿18歲的公民,那些擁有英國國籍但在國外居住的人,只要國外居住不超過15年也可以返鄉投票,不過居住在英國的其他成員國的人沒有投票權。
何時公投?
目前為止,公投時間也只有一個最晚期限,不過唐寧街也發出消息不排除會提前舉行公投。有外界人士猜測,為了避開2017法國和德國的選舉,公投可能會提前到2016年 。不過在如此短的時間能否和歐盟達成有效的溝通和談判,很多人也表示質疑。
公投問題是什么?
這貌似是個簡單的問題,但不同陣營的人往往也會爭論不休。哪一方的意見是贊成票,提問的語句是否簡潔、有沒有歧義,問題的設計是不是特別有傾向性,這些統統都需要考慮。選舉委員會就覺得之前的問題(“你認為英國應該保留歐盟成員國的身份嗎?”)過于傾向現在的狀態,應該改成“英國應該保留歐盟成員國的身份嗎?”。不過這些都還需要最后的討論決定。
誰來宣傳鼓動?
英國獨立黨一直以來都是退歐政黨的急先鋒,到時候人們應該會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其他黨派內部意見都存在不少分歧,到底是以政黨的名義一起站臺,還是各個議員為自己的想法鼓與呼,只有到時候才知道。
公投是一場激烈的“戰爭”,只要過半就可以獲得勝利,是真正意義上的贏者通吃。根據YouGov最新的調查數據,支持脫離歐盟的人數只占33%,而認為英國應該繼續留下的人數占45%。看上去好像支持脫歐的人相對弱勢,但是民調有時與最終結果相距甚遠(今年英國大選就是一例)。

英國是否會真的離開歐盟,不久后答案就會揭曉。
(作者:奚應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