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世界各國的古代醫學都是如何診脈的?

    阿維森納的“情人脈”

    “伊本·西納(Ibn Sina)把他的手指放在女病人的脈搏上,并開始提及不同地區的名稱,直到當提到某個名字那一刻病人脈搏出現一個奇怪的震顫。然后,以同樣的方式確定街道、房屋,最后當提及某個人的名字時病人脈搏出現同樣的震顫。這時,伊本·西納就可以確定某某地區、某某街道、某某房子中的某某人正是這位女病人的情人。”

    以上是流傳在阿拉伯地區的一則軼聞,記述的是醫學史上唯一堪與蓋倫比肩的“醫學大帝”阿維森納(生卒年980-1037)創立的“情人脈”。據說,阿維森納還利用這種高超的脈診測謊或者偵探技藝幫助某位蘇丹人找到了他妻子的奸夫。

    阿拉伯版“懸絲診脈”

    據傳,阿維森納稍晚時期的一位著名醫生聲稱他甚至不需要觸碰患者,而是將一根絲線捆綁在病人腕部通過感覺絲線的振動就可以為病人做出診斷。

    有人為了戳破他的牛皮,將絲線一端捆綁在藏匿于幕簾后面的一頭牛的蹄子上。這并沒有難倒這位阿拉伯神醫,只見他輕捋長髯,稍作沉吟后宣布了他的診斷:“簾子后面原本只是一頭食草的畜生。”

    那位說了,這不就是我國傳統醫學的懸絲診脈嗎?沒錯,只是時間上比藥王孫思邈的懸絲診脈來得稍晚一些。當然,與我國的懸絲診脈最大的不同在于,阿拉伯版懸絲診脈不是為了避嫌男女授受不親,而是阿拉伯醫學繼承了古希臘醫學的觀念,認為動脈脈搏的跳動與音樂是相通的,很多阿拉伯醫生為了掌握脈診的技藝而去學習音樂,而這位宣稱可以懸絲診脈的醫生是為了渲染自己對于脈搏搏動的敏感和脈診的高超技藝而已。

    無論是阿維森納的“情人脈”還是懸絲診脈,只能代表古代醫學中脈診的極致情形。事實上,世界上各古代文明中的傳統醫學都非常重視脈診在醫學診斷和預后判斷中的作用,直到今天,脈診仍然是中醫、阿育吠陀(印度傳統醫學)和尤那尼TIBB(伊斯蘭傳統醫學)中獨立的重要診斷手段。

    古埃及醫學中的脈搏

    古埃及人們相信“心臟是人類靈魂和主宰之所在”,“從心臟分出很多血管到達各肢體”,“血管系統包括動脈和靜脈兩種,動脈發自心臟的左側部分,負責將肺臟吸入的靈氣運送到全身,因此動脈是含氣的血管。血液是由肝臟產生的,攜帶有來自消化道食物的精華,進入心臟并通過靜脈系統轉運到全身”。因此,醫生可以在人頭后、四肢等多個部位來觀察脈搏。

    也就是說,肺吸入的靈氣是脈搏產生的原因和動力,作為人體的靈魂和生命力,連同肝臟產生的血液經由心臟和血管傳輸到身體各個部位,一方面供給營養,另一方面傳送心臟發出的生命指令。

    古代印度醫學中的脈搏

    阿育吠陀(生命的智慧)是起源于印度次大陸的古老醫學體系,認為人體脈搏包含著3種能量,醫生通過診脈首先可以感受到的跳動是瓦塔(Vata),其次是皮塔(Pitta),和最后的卡帕(Kapha),分別代表氣、膽汁和痰等三體液。三體液平衡代表健康,失衡則意味著疾病。脈搏檢查是阿育吠陀醫學一個組成部分,通過脈搏可以獲得人體體液是否平衡的信息,從而做出是健康還是疾病的診斷。

    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脈搏

    中國傳統醫學沒有血管的概念,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稱之為經脈,認為是“運輸氣血的通道”。從《內經》的描述可以看出,所謂經脈就是指皮膚淺靜脈和部分在體表可以觸及的動脈,脈診需要分別按壓頭頸部、兩側腕部和足踝部位動脈的搏動,獲取這三個部位不同癥候,即所謂“三部九侯”。

    稍后年代的《難經》中,脈診部位固化在腕部橈動脈,將靠近拇指側到近心端分別稱為“寸、關、尺”,總體上稱為“寸口”,左右手的寸關尺分別代表不同的“臟腑”,不同的脈象則代表不同的病癥,從而將原本頸、上下肢三部位的“三部九侯”轉變成“寸口的三部九侯”,并聲稱單純依靠診脈可以診斷人體所有疾病以及預后,即所謂的“寸口決生死”。

    后世醫家根據不同脈搏特征總結出26中基本脈象,又組合成100多種脈象,通過醫生指尖的感觸到的不同脈象可以單獨診斷疾病,判斷預后,時至今日仍然可以見到現實中或者影視作品中某些中醫故意不進行問診,甚至不準許病人說一句話,僅僅依靠“平脈”來進行診斷,以顯示自己醫術的高超。

    古代希臘醫學中的脈搏


    古希臘醫學認為人體有兩種血管,動脈和靜脈。“動脈”(artery)一詞源于希臘詞“αρτηρ?α”派生而來,其詞根 “αηρ”,意思是空氣。如同古埃及人們認識到的那樣,認為動脈是含有和運送氣體的,這種氣體是由肺吸入的生命靈氣,是動脈搏動形成脈搏的動力來源。

    希波克拉底和同時代的多名醫生都對脈搏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一些特定類型的一場脈搏類型,及其與疾病的相關性。

    其中,值得特別介紹的是赫羅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他首先將動脈的搏動與音樂節奏具有先天性相關性,因此古希臘時代以及后世的很多醫生為了獲得高超的脈診技藝甚至專門進行音樂學習和訓練。他也發現和描述了一些特定脈搏類型特點,更特別注重脈率(快慢)的檢查和意義,并特別發明了一種專門用于脈搏計數的水鐘(如下圖所示)。

    古希臘最著名的醫生蓋倫認為心臟和動脈收縮和擴張是同時發生的,他發現并描述了多種類型的脈搏,如鋸刃脈、起伏脈和蠕蟲狀脈等;同時總結了在不同溫度或病癥,比如熱脈和冷脈,疼痛脈,以及嗜睡、抽搐乃至黃疸等疾病狀態下的脈搏特征。

    中世紀醫學中的脈搏

    當歐洲步入中世紀的黑暗,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地區成為包括醫學在內的世界科學和文化中心。動脈脈搏同樣是中世紀醫學中最重要的診斷和預后判斷標志之一。

    最具有代表性人物就是本文開始介紹的“情人脈”的發明者阿維森納(公元981-1037 )。阿維森納繼承了古希臘的體液學說,認為健康是基于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等四個不同的體液的相互作用和動態平衡,當體液平衡被打破,就意味著疾病。

    阿維森納認為心臟和動脈血管的收縮和擴張是同時的,還否定了動脈含氣的說法,認為動脈中同時含有血液和靈氣。他對脈搏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進行了詳細記述,他認為每次脈搏搏動包含四個不同的運動,兩次搏動以及伴隨的兩次暫停。通過細致觀察,他對各種類型的脈搏進行了分類,并從8個角度詳細描述了各自的特征。比如對現在我們說的房顫、室性心律失常的特征進行了詳細描述。

    如同在醫學的其他領域一樣,阿維森納對于脈搏的認識和見解具備了現代醫學的“基因”。

    他從動力、阻力和動脈彈性等三個方面對于脈搏的成因、特征進行分析、解釋。他還認為脈搏不僅是來自心臟收縮帶來的一種沖擊,而且是作為一種波沿著動脈壁傳導,而這一理論正是現代醫學脈搏研究的基礎。

    阿拉伯醫學代表了古代醫學的巔峰,涌現出大批貢獻卓著的醫生。當然,歷史的局限和“過度”的研究產生出懸絲診脈這類鬧劇也絲毫不奇怪。

    小結

    古埃及醫學、古印度醫學和中醫同樣缺乏解剖學基礎,古希臘醫學很大成分上是建立在動物解剖基礎之上的,因此對于心臟和血管以及脈搏產生各種錯誤認識是在所難免的。從希波克拉底開始,直到十三世紀文藝復興之前,人們一般認為,人的心臟包括四個腔室:下部的兩腔為心室,被認為含有血液,而上部兩腔包含空氣。據認為,在兩個心室之間的間隔膜上存在微小的孔隙,從肝臟產生并到達心臟的靜脈血與從肺部吸入的空氣混合,使重要的營養和生命靈氣通過動脈運送到整個身體。雖然13世紀著名的阿拉伯醫生伊本納菲斯發現了肺循環(也叫小循環),并反駁了蓋倫等有關室間隔存在無形毛孔理論的錯誤,但是直到哈維有關全身血液循環理論的發現,包括心血管和脈搏在內的醫學研究才逐步邁向現代化和科學化。

    • 發表于 2015-06-12 00:00
    • 閱讀 ( 92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