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頓悟一生只可能幸運地獲得一次。——《釋夢》弗洛伊德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是學神級人物。所以在小男孩長大后,他順利成為了醫生。小男孩沒有甚么特別興趣,就是喜歡聽不同人說他們自己的故事,每次聽時,他都會把這些人的故事一一記錄下來。而在很久很久以后的現在,我們還能在許多地方找到小男孩當時記下的故事和小男孩自己的故事。今日我們要說的就是這個小男孩的故事。
這個小男孩的名字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小男孩與他的朋友
其實弗洛伊德的朋友不太多,這主要是因為弗洛伊德與他朋友都因為學術原因而友盡了。特別是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三個心理學家「相愛相殺」的故事更是常常出現于心理學史上。在公私分明方面,弗洛伊德就做得不如鐵欽納好。鐵欽納是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代表,傳說中,鐵欽納的日常就是工作天與行為主義心理學者論戰;而假日就把行為主義心理學者邀請到自己家開音樂會。所以鐵欽納的朋友應該會比弗洛伊德多一些。
小男孩與聽故事
《釋夢》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這著作使不少人覺得在精神分析的咨詢中,時常會發生來訪者說一件事、一個夢之后咨詢者就馬上幫對方分析的情況。然而,這種情境是比較少的。其實在精神分析的咨詢中,很大部分時間會是來訪者在說他們想說的事,而咨詢者只有在必要時才會把分析告知來訪者(其它學派的咨詢情況也大多如是)。因為在弗洛伊德的心中,咨詢者有點像個愛聽故事的小男孩。要知道,一個好的故事聆聽者是不會在聽到每一個故事的情節后就馬上對說故事的人分析這個情節的。如果這樣做的話,以后還怎么再愉快的聽故事!?

小男孩與他的學說
有不少人都只知道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本能,所以在部分人心中,弗洛伊德的形象大概是個色狼吧?其實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本能更多的是指人追求快樂的動力,而不只是單單的指性行為。在弗洛伊德晚年的著作《超越快樂原則》中,更指出人不是只會追求快樂,提出了死亡本能;同時也將性本能修定為生存本能。而這也只是弗洛伊德本能論的內容,弗洛伊德的學說還包含了詼諧與潛意識的關系、宗教、筆誤、自戀、轉移等多方面。
小男孩與精神分析的論戰
精神分析與認知神經科學的論戰已經有多年歷史,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筆者覺得認知神經科學與精神分析有著不同的側重。的確,現在的精神分析在實驗方面還未能做到如同認知神經科學一樣完善。然而,認知神經科學同樣有它的不足之處。如果要認知神經科學者走出實驗室,去到真實的世界中幫助有情緒問題的人、特殊兒童、有反社會人格的罪犯,他們根本幫助不大。在現實世界中能真正能幫助到這些人的都是被認知神經科學認為「不科學」的精神分析咨詢者和人本主義咨詢者。
其實不少弗洛伊德的理論已經有認知實驗證實。例如英國神經精神病學家康威證實了壓抑效應的存在、認知心理學提出的內隱記憶證明了潛意識的存在。不單單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其它精神分析學者的理論也有同樣的情況。例如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指出,幼年時期的種不幸,會影響到部分大腦的發育,從而使兒童更易有問題行為。這研究的結果與阿德勒最重視的兒童早期記憶也是十分之相似。
如果想了解弗洛伊德,觀看其他人的評論(包括本文)其實都意義不大。最好的方法還是直接去閱讀弗洛伊德的著作,筆者會推介《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因為這本書有比較多的生活例子,有趣的同時又易理解。不過不同人的評論質量差異可以很大,有的人可能連一本弗洛伊德的著作都沒有看過就扮專家了(不包括本文,不包括本文。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兩次)。
(作者:農莊春陽)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