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內有對多部影片的劇透,請謹慎閱讀]
如今,電影從業者們使盡渾身解數,只為讓觀眾離開沙發、走進影院。一面要大力宣傳,一面又要維持內容神秘,實在難做。在這種背景下,不論影片是萬眾期待,還是亟需強推,預告片都難以保持宣傳與神秘感的平衡。而近幾年,這種平衡已經趨于瓦解了:比起信息量太小“不夠看”,他們更傾向通過預告片“泄密”。考慮到拍電影的成本越來越大、看點越來越多,這能理解,但亦令人疑惑。現在我們拼命向大銀幕觀眾販賣的其實是“觀影體驗”,而電影本身的情節和懸念都不再是讓人進影院的首要原因了,怎么會變成這樣?
日前,將于7月在北美上映的《終結者:創世紀》(Terminator: Genisys)公布的系列預告片中,出現了幾乎“泄底”的劇透,令影迷叫苦不迭。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派拉蒙影業故意放出來的障眼法,否則連最大的懸念都剪進去豈不是瘋了?于是問題來了:預告片信息量這么大,真的劇透么?劇透程度究竟有多強?他們是故意的嗎?

預告片制作方故意劇透?

電影推廣當然以技巧為重。再好的電影,公關部門都頂著山一樣的壓力。回望配音大師Don LaFontaine的年代,預告片通過配音的語氣語調、無上下文的動作場面、穿插的喜劇元素和戲劇沖突吸引人,但最大懸念和最炫的場面要留到進影院才能看到,而今天懸念和奇觀則是作為“廣告”存在的。想想《第六感》和《侏羅紀公園》的預告片,比起《終結者:創世紀》和《變形金剛4》真可謂“古典”且“矜持”。
如今預告片的長度比起十幾年前來也足足長了約一倍(≤2分鐘到約3分鐘),還不算各種“搶先預告”、“先行預覽”和病毒視頻等新手段。《超凡蜘蛛俠2》在前期推廣時就采取了超長預告與搶先版的組合拳,把懸念和劇情幾乎透干凈了,可見趨勢如此,“克制”已不流行,“放肆”才是主流。
預告片劇透為何如此猖獗?

發行方的理由很充分:預告片只是件“商品”,如果劇透的預告片不能幫電影賺錢,自然會被淘汰。但一方面大家都覺得預告片太劇透,另一方面這種方式竟然更推動票房?事實上,這么做的初衷就是“魚和熊掌都想要”。
資深影迷總在說“他們真不應該在預告片里把XX透出來,但反正我也會去影院看。”事實就是這樣,即便營銷手段里包括劇透,但死硬派影迷觀影習慣成熟,固然鄙夷劇透,他們依然會花錢進影院,他們不是營銷的目標人群。而普通觀眾才是這類花招的“靶子”,預告片之所以標題黨、抓眼球、滿滿是噱頭,就是為了把他們引來。電影愛好者最關心的永遠是影片質量,但對于更大量的普通觀眾,要不是在預告片里看到了驚人的噱頭,通常本無觀影欲望。想想,“擎天柱怒騎機器恐龍”的預告片為《變4》吸引了何等夸張的票房,這群觀眾看到《終結者:創世紀》預告片里約翰·康納竟然變成了終結者,很可能也不是心碎而是心癢。要是預告片“無奇觀化”,普通觀眾才不覺得“非進進影院不可”,干脆在家等下載。

值得一提的是,預告片可不是導演剪出來的,它們通常是由電影發行商或預告片工作室制作。(題外話:2006年的《戀愛假期》中,卡梅隆·迪亞茨就扮演了這樣一為工作室老板)導演為電影質量負責,但發行商和工作室則握著預告片的“剪刀”,他們只想著如何讓更多人花錢看。同樣一堆素材,剪輯角度不同,成品完全是兩樣。《入侵腦細胞》的導演塔西姆·辛在拍完《魔鏡魔鏡》后接受Digital Spy采訪時曾憤怒地表示:“我恨死這個預告片了。我想我還算是導演吧,所以我快被他們整瘋了。電影拍得很不錯,但預告片真是扭曲。海報因為夠中立勉強還算OK,但預告片實在不能忍,所以我們努力確保電影發行出來,就是為了不讓人們因為預告片就給它差評。”
所以你看,導演比影迷還心煩。
預告片信息量大,觀眾一定被劇透?

在如今主觀媒體泛濫的環境下,電影愛好者反感這種營銷手段不奇怪,但預告片有信息量也不總是招人煩,問題要分成“影片類型”和“影迷類型”兩個角度去看才客觀些。比如在《復聯2》的預告片里看到浩克大戰鋼鐵俠、在《馴龍高手2》預告片里看到小嗝嗝應該已經去世的老媽……好像大家并不會因為看見這些而覺得“擦,被劇透了!”

也有人覺得不必太敏感,因為與劇透共處本來就是影迷生活的一部分,誰能一輩子不被劇透呢。但即便現在電影前期宣傳中的劇透被認為“天經地義”,對于真愛電影的人而言,發行商對娛樂效果和保持應有神秘之間的合理平衡并沒有什么尊重,也沒有必要因為有“存在即合理”的邏輯就坦然接受個中不合理。
而話說回來,這次遭人詬病的《終結者:創世紀》已經不是派拉蒙第一次這么玩兒了,上次利用預告片玩弄觀眾感情要追溯到2009年的終結者4(Terminator: Salvation),第二男主“馬庫斯”的身份懸念就在預告片中有所泄露。值得玩味的是,即便這次“劇透”顯然是經過授意的,但當其原始結局在互聯網上遭人泄露之后,派拉蒙還是假裝正義地把結局徹底改掉了。但由此可見,通過預告片劇透而吸引好奇心的行為是被默許的,而網民自行泄底或上傳“槍版”卻是不行的。對片方而言,這是“是否影響生意”的問題,而本質上,劇透就是劇透,信息過量就會構成劇透;而要為此改掉好不容易寫好的故事的主創人員更無辜,被禍害的可不只是“觀眾的感情”。

很不幸,盡管影迷對預告片里應該有什么、不應該有什么有明確的想法,但發行商不是影迷,也不講情懷,他們是商人。如果他們認為先行劇透會損害票房便會收斂,而如果他們認為劇透有助吸金,只會大開閘門。除非觸到行業底線,不然片方沒有理由大費周章改變營銷范式。
如何才能避免被預告片劇透?

除非電影工業發生改變,否則預告片很難質變。影迷要避免被調戲,就要多個心眼兒,悉心選擇預告片的觀看渠道,進一步仔細選擇獲取電影信息的來源更是必要。而作為今天的電影觀眾,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哪種觀影人群,換句話說,知道自己進影院的真正需求。
如果你為了能和同事有的聊而決定去看即將上映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坐進影院才發現自己對整個系列一無所知,預告片中的“信息量”對你也許不但不構成傷害,反而是種必要的功課;而如果你是等得望眼欲穿的系列粉,看預告的唯一目的可能只是想“解解饞”,即便沒有預告片你也會第一時間沖進影院。沒有任何標準答案比得上問問自己,究竟你進影院是被天花亂墜的宣傳吸引所致,還是為了追求這份電腦和電視給不了的體驗?
而如果想培養健康積極的觀影習慣,稍加留意便會發現,在發行商們布下的宣傳雷區中,只要慎重選擇點開的鏈接,肯定有辦法既獲取必要信息又不被劇透。畢竟在“動手”前先“動腦”才是主動規避劇透的一大步。在媒體渠道豐富的今天,片方的宣傳大網再怎么滴水不透,也不是所有人都被牽著走,總有一些良心渠道從不劇透,做好功課找到他們也是好習慣的一部分,做個掌握自主權的觀眾至少比一味抱怨好得多。

下次在對一部電影感興趣之前,先想想是滿足好奇心比較重要還是保持神秘感要緊,如果真的承受不起被劇透的后果,大可以在走進影院之前選擇不碰任何前期宣傳。畢竟在你做決定之前,宣傳方早就決定了:透透透!
(via screenrant)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