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讀心術
心理學將“讀心術”定義為理解他人思想感情,并能站在他人主觀立場思考的能力。我們天天都在使用它。
想象一個日常情景:星期一的早晨醒來,睜眼看表,發現已經迫近8點了,你慌忙跑去學校,但還是遲到了,悄悄溜進教室的時候,老師和同學都看到了你,此時老師表情格外嚴肅,但還是若無其事地繼續講課,你忐忑地坐下了,乖乖地聽講。就是這樣一個手忙腳亂的上午,你知道自己用到了多少處讀心術嗎?
從頭數起,最簡單的讀心術就是,你能夠預測表針正在朝著8點鐘的方向前進,這叫做“意向讀心術”,是在我們呱呱墜地時最先發展起來的,憑借它我們能夠預測人或物所意圖的行動方向,我們看到媽媽站在門口,就估計到她會出門;看到有人坐在滑梯上,就預感到他會滑下來。緊隨著“意向讀心術”,我們在嬰兒早起發展出了“眼動讀心術”,追隨別人的目光我們能夠讀懂別人在看什么。具備這項能力,你可以將同學們的眼球細微的轉動理解為:他們在看你。

讀心術隨著年齡成長
如果需要心靈上的交流與感應,只有對他人運動和注意的探測是不夠的,還需有對共識的察覺。在我們9至14個月大的時候,逐漸從“媽媽要拿杯子”和“媽媽看見了杯子”升級為“媽媽看到了我正在看杯子”,這被稱為“交點讀心術”(也稱專注共享),表示我能感知到他人所關注的也恰是我正關注的東西,就好像當你在聽講的時候,你不費腦力就能知道同學們也都在聽講。在掌握這項讀心術之前,我們對身邊的風吹草動處處留意、惶惶不安,極力將自己封閉在母親的保護之中,但一旦有了“專注共享讀心術”,我們就踏實多了,我們看穿了以父母為首的周遭世界,他們威嚴和高大的身軀之中有顆憐憫慈愛之心,它非常在意我們的想法,能夠理解和滿足我們的需求,于是我們可以懶洋洋地指指奶瓶,心安理得地等著父母把奶喂到嘴邊。講到這里,你是不是也發現生活中許多看似理所應當的事情,如果追根溯源它的可能性,還是相當耐人尋味的呢?
“讀心術”能力的再次飛躍要等到3歲左右,這時我們發展出來了“心理理論”,“心理理論”并不是什么科學定律之類的理論知識,而是一種“心理讀心術”的能力,有了它,我們可以知道別人的心理狀態:老師一看我,我就知道她已經發現我遲到了;我們還能看出他人掩飾的內幕:老師若無其事地講課,是不想打斷課程,并非縱容我的遲到行為;另外,我們還能感知他人的情緒:老師看到我遲到一定很生氣。在確切地感受到老師的情緒基礎之上,如果我能為老師的不快也感到難過,我就具備了心理學家所謂的“共情”能力,這種能力幫助我們感受他人的感受。神經科學家已經發現,在人腦的前額葉內側和顳葉上回有著與“心理讀心術”的工作密切相關的腦區,而目前,對共情或同情心的神經基礎還研究甚少,只有零星的報告稱,在額下回腦區發現了相關活動的信號。
心理咨詢師的奧秘
拜訪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人往往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都被知曉的一干二凈,不由肅然起敬,還有一絲神秘的畏懼油然而生,甚至將咨詢師與算命先生相提并論。其實這奧秘在于,心理咨詢師們受過長年的專業培訓,挖掘自身對來訪者產生“共情”的能力,所以來訪者能夠感到自己無人理解的痛苦在咨詢師身上表現出來,自己剪不斷的思緒在咨詢師口中清晰而有條理的表述出來,仔細一想,這都來自于來訪者舉手投足之間的情感流露,和咨詢師的敏銳反饋。
咨詢師沒有那么神奇,其實人人都會讀心術,它在我們大腦活動中,在人際交流中,在畢生發展中,我們天天都離不開它。只要你對他人感興趣,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你就能讀懂他人的內心世界。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