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預測,生物工程角膜將極大地緩解中國人體捐獻角膜奇缺的臨床困境,為中國400萬乃至全球6000萬的角膜盲患者帶來復明的希望。豬的眼角膜經處理后移植給人,可行嗎?

1.眼角膜是怎么移植的?
專家解答:眼角膜是眼睛前端“黑眼球”表面的一層透明的膜性組織,就好像手表的“表蒙子”。角膜因為外傷或某些疾病壞了或不透明了,就需要角膜移植手術來“重見光明”,就相當于給手表換一片新的“表蒙子”。人體角膜結構上是分層的,前表面的薄層上皮細胞、中央部主要厚度的基質和后表面的單層內皮細胞。角膜移植手術大體可分為板層角膜移植和穿透(或全層)角膜移植,如果病變表淺用板層角膜移植術,病變深用全層角膜移植(角膜好比一本書,上皮細胞是封皮、基質是書頁、內皮細胞是封底,板層移植是只換了前面的封皮、部分或全部書頁,全層角膜移植是把整本書換掉了),術式的選擇根據病變的不同而不同。
2.人工角膜技術是否成熟,是否會有排斥反應?
專家解答:角膜移植手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國內外臨床上普遍施行的同種異體(人對人)移植的手術效果已經被廣泛認可。但對某些國家(尤其是中國),人的角膜供體來源緊張(捐獻的太少),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大力宣傳促進國人捐獻、積極進口角膜和人工角膜是目前解決該問題的三個主要途徑。
人工角膜即人工合成制作的角膜,可以分為兩種:醫用高分子材料的(硬的有機玻璃片兒)和生物工程的(軟的透明的“肉”)。前者一般用于常規角膜移植容易失敗的少數疾病(如雙眼嚴重化學傷等),國外已經有多種相對成熟的產品;后者即近日媒體提到的“人工生物角膜”,也稱生物或組織工程人工角膜,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產的模擬人體角膜組織的材料,用于角膜移植手術,以期解決目前角膜移植供體相對缺乏的困境。這種人工角膜的研發也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了。
確切些說,新聞報道中提到的 “脫細胞異種角膜基質”是生物工程人工角膜的一種,這種技術相對成熟,早期用于皮膚科相關領域制備“人造皮膚”。因為角膜的解剖結構和組織成分與人類相近,其攜帶的病毒不太容易傳染給人類,也因為經濟和倫理的原因,一般選擇豬的角膜,通過一定技術去除“細胞”成分,只保留豬角膜的膠原纖維(“支架”結構),以降低和避免移植后的排斥反應,再經過剖切成型后用于臨床。

3.人工角膜產品能否完全替代人體捐獻角膜?
專家解答:確切地講,這種人工角膜產品只是模擬了人眼角膜的“一部分”(角膜基質的支架結構),缺乏活性的上皮、基質和內皮細胞,移植后需要受體患者自身角膜上皮爬覆、基質細胞長入融合和自身健康的內皮細胞作用后才能獲得有效的視力,因此這種產品目前的適應癥主要是部分能夠采用板層角膜移植手術治療的角膜感染患者。這類產品國內應該不只一家公司生產,多個醫療中心的臨床試驗證實了其對既定適應癥患者的有效性。但據我所知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移植后出現植片融解、混濁。另外,由于適應癥的相對局限,因此可以說這種產品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人體捐獻角膜。
4.人工角膜產品是解決角膜移植難的出路嗎?
專家解答: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人源性角膜供體充足、過剩,很多國外的眼庫致力于把本國獲捐的角膜材料以商品的形式輸出,中國是很大的市場。但目前我國政府進口角膜的相關規定和流程尚待完善,龐大的角膜病患者和稀缺的角膜材料促使我國很多研究者和公司研發這類生物工程角膜并積極推動上市。雖然受適應癥的限制,但我個人仍然十分看好這種產品,因為我國目前角膜病患者的病因還是以感染為主的,國內角膜供體材料稀缺,以控制感染、保留眼球為主要目的的治療性板層角膜移植術仍有相當的“市場”,這種產品在不遠的未來是這部分患者和手術醫生很好的選擇。充足的供給和很好的質量控制(避免了人源性供體可能的傳染病傳播)是其優勢,影響產品推廣的可能是產品價格和醫生的選擇傾向。從患者角度,如果有人源材料和商業化產品同時存在,應該獲得完全的知情,和醫生商討后來決定應用哪種材料用于移植手術。
目前國內外的很多研究者仍致力于積極研發生物工程角膜,理想化的是要重新構建包括上皮、基質、內皮等結構的“活性組織”,甚至時下流行的3D打印技術也應用其中,但這種真正意義的人工生物角膜,從研發成功、用于臨床到形成產品尚需相當長的時間,我們一同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吧!
(采訪專家:姚濤,副主任醫師,沈陽何氏眼科醫院眼表角膜病專家組專家,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會員,眼組織庫主任,國際社區眼保健培訓中心高級培訓師。主要擅長各種眼表疾病和角膜疾病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尤其擅長各種角膜移植手術。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