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我們需要友情?

    友情的產生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就曾發現,在雄性黑猩猩的個體間存在著類似于友誼的關系。一些雄性黑猩猩相互理毛,共同尋覓和分享食物,當它們在打斗中分散時,它們相互召喚失散的同伴。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海豚中。科學家觀察了生活在澳大利亞夏克海灣中的海豚,發現雄海豚之間可以建立一種獨特的親密關系,它們三三兩兩總是結伴同行,這樣的關系往往可以持續好多年。

    現在人們知道,動物之間的確存在著友情,但并非所有動物都是如此。多數動物有識別對方的能力,但很少有動物能產生友情,通常只有靈長類、大象和海豚等,這是因為產生友情是需要智力的。你要了解你所在的群體是一個怎樣的系統,你處在一個怎樣的社會關系網絡中,這樣你就知道如何締結聯盟,同時也知道避免做出有損他人關系而不利自己的行為。科學家們認為,一個物種的社群規模和其大腦的大小是有聯系的,這個聯系表現在額葉的大小上。在大腦中,額葉用于估計社群中的社會關系,所以這部分腦區越發達,該物種的社群規模就會趨向于越大;科學家們還認為,這個理論也同樣適用于個體,也就是說,你擁有朋友的數量越多,你大腦中用于估計社會關系的額葉區可能就越大,因而你理解他人、處理社交關系和溝通交流的能力就可能越強,這樣的能力被科學家們稱為“心智能力”。

    朋友知多少

    每個人的“心智能力”有大有小,但朋友的組成形式則沒有差別,它是一個類似于洋蔥的分層結構,處在最中間位置的朋友最少,他們是你最親密的朋友,接下來向外延伸的層面人數會越來越多,但關系也越來越遠。由于個體的“心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們交友的數量不可能沒有限度。這個限度是多少呢?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的數字是150人。這個數字被稱為“鄧巴數字”,它是你能維持穩定人際關系的上限人數。無論你怎樣努力,你的能稱為朋友的人數多半不會超出這個數字,并且在這個朋友圈中,處在最核心地位的朋友非常少,大約只有5人。

    在動物世界里,動物們通過理毛來建立和維持它們的友情。理毛是要花時間的,如果要為很多朋友理毛,那么分配給每個朋友的時間就會變得很少,朋友間的關系就變得淡薄了,這也是限制社群數目的一個原因。在猴和猿的世界里,社群的平均數目通常在50個以內。

    人類卻不同,我們往往擁有很大的社群,這是因為我們擁有比“理毛”更有效率的交友手段,那就是笑、語言和歌舞。笑把“理毛行為”擴展到兩個人以上,歌舞使社交變成群體的行為,語言使笑和歌舞得到強化和引導,還將儀式與宗教結合起來,從而促成巨大社群的產生。人類祖先為掌握這3種“理毛”手段用去了好幾萬年的時間,它使人類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大社群。但即使如此,我們的私人社交圈也難以越過150人。

    友情的催化劑

    當我們沉浸在友情中時,并不只是發生了心理上的感動,我們的身體也在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催產素。它是一種哺乳動物激素,其最為人所知的作用發生在分娩的時候,即刺激子宮收縮,刺激母親奶水的分泌,還讓母親對新生的嬰兒產生無限的柔情。但催產素并不是女人的專利,也不只產生于母親和嬰兒之間,幾乎所有哺乳動物和所有人都釋放催產素,它幫助我們感受所有人的愛。

    催產素在各種人際交往中傳遞愛的信息,而身體的接觸,例如擁抱,則更能有效地提高催產素的水平。在夫妻和戀人之間,催產素是“愛的催化劑”,而在朋友之間,催產素就是“友情的催化劑”。人們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參加一項活動時都會產生催產素。研究顯示,適當進行緊張的活動,例如一起看恐怖電影、坐過山車,有助于產生催產素。

    催產素并不是唯一的“友情催化劑”,在我們感受友情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還分泌另外一種化學物質——內啡肽,它是大腦分泌的氨基化合物,是天然的鎮痛劑,能產生跟嗎啡、鴉片類似的止痛和制造快感的作用。內啡肽也催生友情,但它更具有“鞏固友情”的作用。當人們在同一個地方進行共同的行為時,內啡肽強化了人們的友誼。科學家們曾邀請一些自愿者參與劃船的活動,其中一部分人單獨劃船,另一部分人兩人一組劃船,結果“兩人組”的劃船者釋放了更多的內啡肽。這個實驗說明,共同從事一種活動使人們產生了更多的愉悅感。

    誰會成為我們的朋友

    友情使我們感覺愉悅,身心健康,而孤獨則使我們緊張、煩悶、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當我們感覺孤獨時,體內會分泌一種“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當它過多時,我們就處在了一種壓力的狀態下,而壓力會提醒我們采取行動,例如休息、娛樂等等,它同樣也提醒我們去社交。當我們重新回到了朋友們中間,體內皮質醇就會減少。

    皮質醇的減少使我們重新回到正常狀態上來,否則我們就會長期處在壓力的狀態下,這對身體是有害的,所以孤獨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也更容易受到感染。然而作為人,我們各自的情況是很不一樣的,有些人不合群,有些人則非常容易親近,這樣的差別大約有一半是基因造成的,另一半則來自于其他因素。我們中的有些人很喜歡交友,這會使他們感覺更快樂,而另一些人并不是這樣,相對來說,他們喜歡獨來獨往。

    人們的交友對象都是有選擇的,即使是“交際花”“見人熟”也不會和所有人交朋友,那么我們通常選擇什么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成為我們朋友的人可能和我們年齡相仿,也可能行業相同,可能性格相似,也可能志趣相投。科學家們發現,即使我們結交的朋友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友情也經常把基因相似的人相聚在一起。人們的相似度歸根結底會在基因中找到根由。

    互聯網時代的朋友圈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人們的交友行為已有了漫長的歷史和固有的傳統,然而友情在當今社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狀況。快節奏、高科技、城市化和互聯網顛覆了我們的交友方式,許多人都抱怨友情變得脆弱而缺乏質量了。一項調查顯示,從1985年到2004年,美國人平均擁有的“在關鍵時候能出手相助”的朋友由3人下降到2人,而抱怨沒有“知己”的人則從原來的8%上升到了23%,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類似的情況也同樣存在。

    由于可以在網上結交朋友,這使我們的交友人數變得前所未有的多。一項調查發現,美國青少年在Facebook上平均擁有大約300個朋友,這個數字就遠遠超過了“鄧巴數字”的上限。技術使人們的交友行為變得更輕松、更有效率了。然而,根據“鄧巴數字”理論,我們不可能和這么多朋友保持穩定的關系,所以其中的絕大多數都屬于“弱關系”,人們從“弱關系”中難以享受到真正的友情。不過網上交流也不是沒有價值,它能減少焦慮和抑郁,使人不會感到寂寞,同樣也能增加幸福感。事實證明,虛擬世界中的互動也能提高人們體內的催產素水平。

    機器人朋友

    我們總幻想用機器和技術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那么一個機器人會不會使我們感受到友情呢?假若能,它又需要復雜到什么程度才能讓我們滿意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雪莉·圖克爾在一本名為《一起孤獨》的書中介紹了當今機器人的卓越本領:它們能和人類進行目光交流,它們用視線跟蹤人的動作,它們給人以“有人在家”的感覺。在日本,一種名為Robovie的機器人能讓孩子們相信它真的擁有感情。圖克爾推測,人和機器相處得越久就越能建立類似于朋友的關系。

    在今天,人們殫精竭慮地試圖抹去人和機器人之間存在的天然區別。英國林肯大學的約翰·默里認為,要制造能融入人類的機器人,關鍵是讓它們知道犯錯。默里和他的研究小組試圖讓機器人模仿人類的認知偏差,他們讓機器人出現記憶錯誤,從而誤讀人類的指令。這些科學家說,犯錯使機器人顯得不完美,而不完美更容易讓人們接受。

    難道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友情?圖克爾評論說,“人們比過去更熱衷于讓機器人成為孩子的朋友和老師,或者讓機器人陪伴老人,然而老人需要能理解他們的人,他們想談談他們的一生,他們失去的東西和他們獲得的愛,但一個機器人絕不會懂得這些”。

    不管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都同樣需要心靈的碰撞,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不會改變的,而友情就正是這樣的東西,它的價值在于真摯的情感,這一點,即使在技術的時代,在虛擬的空間也不會有所不同。

    • 發表于 2015-08-18 00:00
    • 閱讀 ( 127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