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總能收到媽媽發來的“恐怖帖”,今兒說吃這個容易得癌,明兒說那種食品千萬別碰。小編在安撫媽媽的同時,也不免好奇,這些謠言到底從哪來?如何識別這些謠言,讓媽媽少受類似的“恐嚇”?
識別這些謠言,要看透它們的五大特征和五種誕生方法,在第七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你媽和我媽關注的謠言不盡相同
“廣東地區的網民比較關心海鮮及非法野生動物的食品;湘菜關注菌菇和漁業產品;川菜關注麻辣味道和調味品。”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分析發現,由于地域不同,媽媽們關注的話題也不太一樣。經濟越發達地區的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高,廣東、上海、浙江、北京名列前茅。另外,不同地區的網民,關注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這一結論,是基于對2012年~2014年微博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及2014年~2015年以來微信朋友圈中的食品安全謠言內容分析得出的。
比如,此外,這種熱點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集中在生產環節,最主要的是工業加工類的食品,還有肉蛋奶魚類的食品,以及農產品。這其中,關于土質方法制作的食品,由于其本身存在安全隱患,所以是食品安全事件熱點話題,包括土磨香油、花生油、葡萄酒、自制酸奶、自制酵素、泡椒風爪等。

希望健康長壽的心理是謠言傳播動力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古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屢試不爽,謠言為什么那么容易傳播?一個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確實存在,營造了這樣一個謠言傳播的大環境,文章中往往會假裝有權威部門發布,讓人感覺很靠譜。
第二是因為謠言非常符合生活經驗,現在網絡上的食品安全謠言,特別容易從人的生活情境出發,營造親近感,給讀者一種強烈的代入感。
另外,謠言往往利用人怕死,希望長壽的心理,跟人身安全、疾病養生聯系在一起,他們會制造絕對數字,80%、100%看上去非常科學,但其實很唬人。還有一些恐怖的圖片,讓你覺得非常害怕,不敢去吃,所以特別容易傳播。
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70%的謠言其實都是舊謠言,只要你在網上搜索一下,你就可以找到這條謠言改頭換面的原本內容。所以,網上搜索是一個特別好的識別辦法。另外,可以查看有沒有準確的消息來源,其實偽裝的機構,你一搜索大部分不存在,或者已經進行了相關的辟謠內容。在轉發前,加個搜索的動作就會減少大部分謠言的再度傳播。
謠言一般特有的五大特征
第一,往往會涉及到食品的加工環節, 比如零食小吃、肉制品、果蔬、轉基因食品、火鍋丸子、辣條、豬肉等,曝光其惡劣的加工環節和骯臟得驚人的原料,比如《近期豬肉還是不要吃了》;
第二,不當的食用習慣將引發嚴重疾病, 比如《千萬不要吃蔬菜水果部位,吃錯誤了可能會致命》;
第三,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養生效果 比如《婦女坐月子時落下的所有的病根都能根治偏方》;
第四,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關鍵詞進行傳播, 如《世界上最臟的魚千萬不要吃,吃了可能會致命》;
第五,指向成功人士,告訴你這些東西成功人士已經不吃了,比如以“全球某某富翁俱樂部”賬號發布文章,他們不吃某種食品。

(作者:左嬌蕾;責任編輯:楊清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