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智慧、智力、智商都有什么區別?

    如果非要把這三個概念進行個分類,我想應該是“智慧、(智力、智商)”。

    簡單粗暴地說,如果智慧是對文科生的嘉獎,那么智力、智商就是對理科生的表揚,相比智力、智商可以定個量表分個高低,“智慧”的概念十足“虛無縹緲”——自有一套處事理論的哲學家,你可以說他有大智慧;運籌帷幄的權謀者,你可以說他有大智慧;寧靜古剎的禪修者,你也可以說他有大智慧。

    而作為這種大到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小到街邊談棋的路人甲都可能會有的品質,“智慧”不僅可以是對自然哲理的領悟,也可以是對人情世故的掌控等等,可以實用在生活小事,也可以僻靜成高嶺之花,所以別說是評定高下了,就連下個定義都不甚輕松。


    智力,個體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是個人有目的地行動、合理地思考、有效地應付環境的一種綜合能力。據說“智力”是最廣為使用、接受,卻也最令人困惑和難以捉摸的心理學概念之一。生活中常常聽常常提,可是非專業人士卻始終搞不清這個“智力”到底是個什么力?其實這個問題連“專業人士”也沒搞清,心理學家會給“智力”下定義,但每個研究“智力”的卻都有不同的定義——

    斯皮爾曼的“智力”是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相對立(二因素說);

    瑟斯頓的“智力”是包括計算、記憶等7種能力的合體(群因素說);

    卡特爾的“智力”是液態智力加晶態智力(液態智力和晶態智力說);

    吉爾福德的“智力”是5種內容6種產品5種操作這三個維度相結合(智力三維結構模型);

    斯滕博格的“智力”由成分、經驗、情景所代表(智力三元論);

    加德納的“智力”是包括音樂、社交在內的八種(?)智力各自獨立(多元智力觀)……

    還有好多,我懶得數了……所以不要再問智力是什么了,那么多心理學家都吵不出結論的事,你知道個大概就夠用了。


    相比智力可以五花八門的展現,智商則必須依托于一系列的量表和數據。如果說“智力”是對一組相關概念的統稱,那么“智商”則是相對應的計算法則,而智商既然有“商”,那必定存在至少一組除數和被除數的概念。在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里,“智商”被稱為比率智商來計算(ratio IQ),即

    智商=心理年齡÷實足年齡×100。

    而在韋克斯勒智力量表里,“智商”的計算則采用的是用標準分數來表示的“離差智商(deviation IQ)”,即

    智商=15×標準分數+100,標準分數=(原始分-該年齡段平均分)÷該年齡段標準差。

    雖然原理不同,但這兩個算法無疑都跟“年齡”關系密切,甚至可以說,如果不考慮“年齡”因素的影響,你光拿一個智商測試來做,那么測了也是白測,就像你18歲測了120,你8歲的弟弟測了102,120比102高?那可不一定。

    智慧,經年累月形成的對人、事、物的生活哲學;

    智力,能夠影響并體現在解決問題等方面上的一種綜合能力;

    智商,為了方便對智力進行比較而延伸出來的計算值。

    • 發表于 2016-01-05 00:00
    • 閱讀 ( 78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