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
提到根,每個人都會想到故鄉,可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是否就是自己的祖先原來居住的地方呢?
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發源于黃河中上游,如何形成今天的分布狀況?這就不得不提到移民。移民指人口在空間上流動的現象,或從甲地遷移到較遠的乙地定居的人。
【因何移民】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安介生教授指出古代中國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講究勞動力密集。就人口分布而言,人口多的地方,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一般都比較好。相對于現在我們所謂的“人滿為患”,中國古代在宋朝之前,主要是“土滿”問題,即地廣人稀。
比如漢代,在中國如此廣大的面積,記載中承載的人口數量只有2000多萬。中國行政區劃發展的規律也是與人口有關,基本上中國每個縣建縣的過程都是人口聚集的過程。一個地方開發得不錯了,人口也達到一定數量才開始建縣,朝廷才會派行政長官去。
【移民與疆域】
今天的中國面積大約960萬平方公里,可是在古代是不是這么大呢?“中國”被正式當作我們國家的名稱是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才開始的。在這以前,“中國”的概念是不確定的,一般來說是不斷擴大,從僅指中原地區擴大到泛指整個國家,即使在清朝后期,“中國”有時是大清國的代名詞,因此,要確切地表示中國古代的疆域范圍,只能說當時這個朝代實際統治的范圍有多大,例如秦朝有多大等。

中國古代所謂“國”是很多的,古文獻中的“中國”,就是指位置居中的國家。先秦時期的“中國”,從自然形態而言,就是“三河”地區,即河南、河內、河東。該地區對應今天的黃河中段地區,即山西、河北、河南數省交界及邊緣地帶。“三河”地區在先秦的時候算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了。不過當時,農業開發手段太原始,沒有像現在精耕細作的技術,耕種的土地畝產量相當低,而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是比較普遍的。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區,一般都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古代的“中國”有多大?先看下面的統計:
夏朝的面積:210萬平方公里
商朝的面積:270萬平方公里
周朝的面積:300萬平方公里
秦朝的面積:公元前211年,350萬平方公里
西漢的面積:公元前111年前,267平方公里;公元前56年,666萬平方公里
東漢的面積:公元89年,654萬平方公里
西晉的面積:公元290年,615萬平方公里
隋朝的面積:公元611年,460萬平方公里
唐(唐高宗時期公元669年,670年河西四鎮丟失)的面積:1251萬平方公里
唐(755年安史之亂后)實際穩定控制的面積:不足200萬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積:公元1120年,284萬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積:公元1300年,2122.74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積:公元1420年,1233.38萬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積:公元1800年,1284.65萬平方公里
中華民國的面積:公元1920年,1131萬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面積:公元2000年,957萬平方公里[ 摘自http://bbs.tiexue.net/]
其實,中國歷史上每一次開疆拓土,不管是武力還是和平的,接著一定要有一次大規模移民才能鞏固。如果沒有歷史上的移民,我們今天不可能出現一個有陸地面積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家。而近代中國能夠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妄圖占領、瓜分中國的野心面前繼續存在下去,能夠保持邊界,也要歸功于當時的移民。
【移民規模】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移民。

第一次,漢武帝時從元朔二年間(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時間里,完全由政府實施的移民不下120萬。絕大部分移民從遷移到定居的費用完全由官方負擔,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監護。移民遷移的距離最遠的有二三千公里。當時漢朝的總人口大約是3600萬,移民占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第二次,從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中原漢族南下江南等地。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緊接著就是五胡亂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商相繼南遷,以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很多僑鄉。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兗州、南弘農、南新安指東晉南北朝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僑鄉。
這很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紐約,就是新約克郡的意思,還有新奧爾良,新威爾士,都是英國的地名,加上一個“新”字的。就是今天,南方還有很多地名,還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這次移民成為吳、湘兩大系南方漢族的基本源流。南遷的流民計90萬,約占劉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蘇皖二省就占移民總數將近一半,江蘇有些區段呈高度集中狀態,今南京以東至鎮江一帶北方僑民甚至比當地原居民還要多。
第三次,安史亂后中原漢族的南遷。李白《永王東巡歌》詩云:“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分布廣大南方地區。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后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難民涌向淮南、江南、江西,不依賴運河是難以想象的。
此次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第四次,靖康亂后的南遷。這次南遷,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占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第五次,明初大移民。這次是典型的政府行為,強迫人民遷徙。1367年開始,從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廣東珠江流域、山東等地遷民移入鳳陽地區,總數約50萬,移民總數約點總人口80%。蘇北揚州、淮安二府在洪武年間接受了來自蘇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約57萬。此外,將在南京(現在上海江蘇安徽)的軍士遷往云貴戍邊約數十萬;遷山西人于河北、豫北;遷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東、河南等地;遷江西人口至湖廣,遷湖廣人入四川,遷北平、山后(河北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民散居北邊諸衛以為軍籍等等。明初移民規模宏大,長江流域達700萬,華北地區490萬,東北和西南邊疆也有150萬,合計達1340萬。洪武年間700萬,移民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9%。
第六次,清代移民。清代移民多是人民自動遷往他鄉,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制訂優惠政策,鼓勵移民遷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廣東等地遷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達到600多萬,占當地總人口60%以上。1860年起清朝開放東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勵政策,山東、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遷入東北,至清末,移民累計超過1000萬。
【移民文化】
有人類就開始有了移民,移民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社會變遷的基本形式。中國的移民是與中國歷史同時開始的,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規模龐大,分布廣泛,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帶著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傳統習慣,匯聚到一起,相互激蕩,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中國統一國家的形成和鞏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奠定、中國的經濟開發與經濟重心的轉移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移民的印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