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papi醬不如以前逗逼了?

    羅振宇1200萬戰略投資papi醬,坊間也興起了內容創業的春天來臨之類的說法。其實,我的標題也算是依附熱點,但是好在我仍然是在借現象談自己的話題,于心還是沒有愧疚的。恩,這是一篇關于解釋效力的科普文章。

    你們有沒有覺得papi醬不如以前逗逼了?

    papi醬剛剛拿到投資的時候,大部分文章都在分析她的蟄伏修煉和1200萬的物超所值。最近,她先是被高層指出內容低俗,今天“處女拍”的內部關系網又被深挖,壓力也陡然增大。除去這些跟我等屌絲沒關系的商業運作,我最近這兩天發現有人說papi的熱度在下降,粉絲在流逝,朋友圈里還有人抱怨新出的視頻越來越流于平淡,沒有了之前的魔力。

    其實,這種現象在內容創作領域非常普遍:

    比如網紅榜排名第三的天才小熊貓(我最喜歡的軟文高手),前幾篇軟文簡直讓人笑的前仰后合,蛋疼的故事風格讓我心甘情愿拜讀廣告貼,但近來原創作品很難再達到十萬轉載百萬閱讀的高度了;

    再往前的日和配音,前五集風靡大學校園,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但后面的作品也熱度驟減;

    不談惡搞作品,就說去年誕生的“營銷奇人”李叫獸,最近的文章貌似也沒有之前的文章啟發性強(而且,內行看門道,他最近引論心理學理論的方法,就是我之前在《當有研究表明遇到別有用心》里提到的夸大解釋效力——當然這是很多科普文章都會用的手段,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我那篇文章)

    就算不說網紅IP,連我自己隨便寫些東西,都已經發現想出一個好的idea越來越難。

    心理學研究好像也越來越難引發轟動了

    現在心理系本科生的入門課本,大部分經典實驗都來自幾十年前,廣為流傳的理論也大多誕生于那個年代——比如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社會角色理論,服從理論,責任分散效應,從眾理論,認知失調理論……這十年心理學的成果并不少,但很難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

    21世紀以來,心理學的重大突破很多都是在研究工具和方法上的創新帶來的,比如FMRI的大規模應用和通過網絡大數據來研究社會心理,再有就是一些跨專業的研究取向,比如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突破。

    但是,上面所說的那些科研成果,對于人類社會的貢獻我覺得跟早期心理學研究相比,還是要遜色很多。對于我們這些算是剛入門的人,能讓自己的研究不至于陷入“common sense”(好聽點叫驗證常識,難聽點就是研究結果沒價值)就已經不錯了。

    不只是心理學這個年輕的學科遇到了這種問題,現在很多領域都是越來越難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產生了。

    這是為什么呢?

    之前知乎上有一位答主談到心理學最近少有突破性研究問世這種現象,他的大概意思就是前人做的都是搭建框架的工作,后面的人只能是在上面添磚加瓦。

    我對這個觀點深以為然,在學科建立之初,一切現象都是待解釋的狀態,找切入點也很容易,而我們后來者,面臨的情況是大方向性的問題都基本得到解決,理論精確度尚有改進余地。

    這里我就要談談解釋效力的問題了。這個詞其實不是一個嚴格的說法,它本意是指一個自變量對解釋因變量的方差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很多研究中我們的發現,有時一個變量就能解釋方差的一大部分,之后每增加一個變量,模型的解釋效力就會高一點點。如果把單個變量對于解釋結果的貢獻度排個序,“差不多”就成了一個碎石圖↓

    上圖橫軸可以理解為變量個數,縱軸是特征值,可以理解為解釋力的大小。可以看到,前三個的解釋力很大,后面12個對結果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碎石圖是一種我們已知影響結果的變量的個數時做的分析,實際上我們研究的現象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影響因素。如果從嚴謹的統計方法出發,碎石圖是不適合分析這個問題的,我只是想讓大家明白:假如我們說A、B、C影響了結果,并不是說影響就是一樣的,不同變量對結果的影響都有大有小,這種影響度就是我說的解釋效力。

    這么說太抽象,我給大家打個比方吧——

    那兔說:假設有一個籃球架和一個籃球

    1、開始時,所有的人都不會打籃球,只能望著球筐和籃球發愣。

    2、后來,一個人發現把球朝籃板的方向扔過去要比愣著發呆要有意思,于是大家一下就發現了這兩樣東西的價值。

    3、接下來,又有人發現,如果把球扔進籃筐,又能增加不少樂趣。

    4、再后來,大家逐漸發現,我們使用正確的投籃姿勢,分組對抗,制定各種各則……這樣這個游戲會越來越好玩

    技術越來豐富,規則越來越詳細,這個運動卻是越來越好玩了,但每個新技術、新規則對這個游戲趣味性的貢獻,都遠不及最開始把球跟籃架聯系起來的人,和確定把球扔進筐這個玩法的人。到了后面,我們甚至要考慮增加一個規則或一項技術所帶來的趣味提高,是否值得我們為了學習和適應新的變化而付出成本。

    從這個觀點出發,我認為每個內容創作者,一開始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形成了一套對于觀眾喜歡的內容的猜測。這時,他會自然的從自己最有把握的幾個要素入手,來創作觀眾喜歡的內容。

    如果這種基于經驗的猜測是正確的,和有可能是一下找準了一個大方向,進而迅速就討好了一大批讀者。而為了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創作者就會不斷改進自己的風格,增加新的因素,促使這個風格越來越準確的抓住用戶口味。

    然而,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各種需求都是受到邊際效應影響的,一個開始有意思的風格,隨著我們接觸的越來越多,帶給我們的價值肯定是逐漸下降的。

    這時候,創作者除了面對用戶體驗的下降,還不得不面臨自己改進風格的難度越來越大——因為發現和確定新的影響因素越來越難,即使發現一個,也沒有之前的因素效果大。

    情況大概就是下面這樣↓

    個人感覺papi目前應該還不至于到了已經發展到了降溫階段,但是她的風格進步確實已經有些停滯了,要求高的粉絲可能已經失去了當初的好奇心。

    其實社會上很多領域都有這種現象,比如最早的電商能填補最大的空缺,最早的B2C又填補了一個相對比較大的空缺,而后來者即使做垂直也越來越難。

    再感慨一下我深愛的心理學領域,其實也面臨過著創造的價值在不斷下降,而增加我們對行為和心理的理解深度也是越來越難。

    大概,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容易得出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個方向被認為是突破性的,但此后不斷修正這個方向才是真正的挑戰。


    文:那兔|壹心理專欄作者

    • 發表于 2016-04-26 00:00
    • 閱讀 ( 59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