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現在不想和人聊天
都會說:
“我吃飯去啦”
“等會兒,我先去洗澡”
然而大半天過去了…..
午飯吃成了晚飯嗎?
洗澡洗成了游泳嗎?

這一點都不酷!!
---------------------------------------------
< 為什么你不拒絕他呢?>
作者 | TC
整理編輯 | 二扔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拒絕他人或者被他人拒絕的經歷吧(說沒被拒絕過的你出來!你以為你是彥祖嗎!)而且,人們在拒絕別人時往往不會直接了當的拒絕,我們會迂回,我們會撒謊,就是不愿意直接說NO!
所以就出現了前面看到了…..吃飯吃一天…洗澡洗一年的情況…..
哎呦,突然感覺有點心累…如何拒絕別人,真是個大難題…..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是因為:
性格問題:難說拒絕?高宜人性!
在大五人格理論中,宜人性代表了一個人對他人情緒的感受性,相信別人的能力,愿意幫助別人,能從中獲得滿足。由此看來一個不太懂得拒絕別人或者不愿拒絕別人的人,一般是具有高宜人性的性格特征。他們往往富有同情心,愿意支持別人,待人真誠,但也可能會由于心地善良,天真受到他人的欺騙。
請珍惜好身邊高宜人性的人,他們都是珍稀的“大白”。

根源問題:自主性,拒絕別人的力量來源
自主性就是指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動機、能力或特性。每個人的自主性都是從兒童時代慢慢發展而來的,特別個體在2-4歲時,是自主對依賴沖突的高峰期。這時候的我們開始要自己做決定,決定自己幾點睡覺,吃什么東西,玩什么玩具,開始拒絕,頻繁說不。這是我們要開始獨立的標志。
可是,在那個年齡段,我們畢竟還是小孩子,父母依然是我們生活中的中流砥柱,孩子的自主就不得不與父母的關心沖突。如果父母可以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的變化,那么孩子的自主性便被建立起來了。反之,父母的自私專橫將會引發孩子的焦慮,羞恥和內疚的情感。
所以,當人們選擇以撒謊的方式拒絕別人,其實是依賴撒謊,來掩飾真實的拒絕意圖(不過像吃飯洗澡這樣的…..大部分人應該看得出吧….),避免因為缺乏自主性,容易感受到由于直接拒絕產生的羞愧或內疚,或者自己想象的傷害。

假如你想直接拒絕,你能怎么辦?
修正自己對結果的預期,把天平放在自己這邊,去相信而不是懷疑自己的選擇。宜人性高者往往把別人放在第一位考慮,適當調整,也把自己考慮到事情之中,并且相信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更多的去關注拒絕的積極方面,如拒絕并不是自私,拒絕是為了對方好。比如在工作中,假如不懂行的其他部門的同事提出了非常不合理的要求,可能會導致兩個部門甚至公司利益受損,那么拒絕其實是積極的,也幫助對方避免犯錯。
一段良好的關系,能讓自己的拒絕行為得到正確的回應,也能強化個體對于拒絕的積極體驗。舉例來說,身邊熟識的朋友想約自己今晚一起吃飯,剛好公司聚會,可以提出公司聚會的理由,拒絕對方。良好的朋友關系一般能夠得到理解的回應:“那我們有空再約?”“那后天再約吧”……在熟識的關系中體驗拒絕行為的感受,強化自己從中獲得的積極感受,減少拒絕他人的恐懼感。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