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這個話題,我們要先來看一個讓人痛苦的事件:
2014年5月28日晚9點多,在山東招遠的一家麥當勞餐廳內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名就餐的女子遭到6名男女的瘋狂毆打,最終不治身亡。當地警方通報,打人者對犯罪行為供認不諱,除一人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另行處理外,5人因涉嫌故意殺人被刑事拘留。
大家應該都記得這次事件,而這次事件最讓人難過的是,當時餐廳里面很多人,有人還拍了視頻我記得,但是卻沒人有出手幫忙,沒……有……人……哎!
所以大家也會譴責當時在場的人,怎么不出手幫忙,怎么社會變得那么冷漠,人心不古啊,要是我們以后孤身一人也碰到這樣的情況,可怎么辦啊,我這種嬌小玲瓏的,更是只有被KO的份啊,一度我都想去練跆拳道,看到那個教練太兇了,放棄了,所以我只有寄希望于我這篇文章能夠廣泛傳播了。
聽我繼續道來,別以為這樣的事情只發生在中國,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情況:
1964年美國紐約的一天晚上,一個女孩從她經營的酒吧營業結束回公寓,公寓在皇后大街的一個安靜的中產階層居住區內,下車后,她遭到了一個持刀男人的惡意襲擊,那男人刺了他好幾刀,她大聲喊救命。女孩一直呼救,直到最后有人報了警。警察2分鐘就到,可惜女孩已經死了。
后續調查發現:襲擊行為持續了35分鐘。公寓周圍共有38人目睹了這次襲擊,但最終只有一個人報了警。
這是一次發生在美國中產階層聚居地的事件,當時也是很多人都想不通,怎么就一個幫忙的都沒有,而這樣的情況,引起了心理學家的興趣,后來心理學家們就開始研究,這是為什么呢,可能有人已經知道了,有人聽過了,這就是集體無意識,也可以說是責任擴散,這是人作為一個社會人會發生的事情。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生,比如我們都知道的三個和尚沒水吃,比如公交車上的小偷,比如集體闖紅燈,經常悄悄發生在我們身邊。
心理學能夠發展壯大,還是靠實驗,那我們就來看個在大學里面的實驗,參加測試的大學生被告知他們會被邀請討論一些大學生活的問題,但是每個人在一個單獨的房間,通過電話進行交流,設計是這樣子的:

每個被試都在一個單獨的房間,他們被告知和不同的人在交流,而其實都是錄好的音而已,有人以為是自己和另一個在聊,有人以為是和兩個人在聊,還有人以為是在和很多人個人在聊,第一個虛擬人會說些大學生活的問題,然后會尷尬的補充自己有癲癇,在壓力大的時候有時候會發作。就這么聊啊聊,每組的第一個虛擬人就會說這么一段話:
“我,我……想,我需要……有……如果有人……能給我一點,給我一點幫助的話……,因為我……現在真的有麻煩,如……果有人能幫助……我的話,那……太感激……了。我的癲癇就要發作……我需……要一些……幫助,如果有人愿意幫助我……(哽咽聲)我要死了,幫……組癲癇……(哽咽,然后就無聲了)”
參加測試大學生應該都能夠想到,是這位同學的癲癇發作了,他知道老師就是外面,如果他有需要可以隨時叫老師,那通過對很多個大學生這樣的測試,結果是怎么樣的呢:

也就是說以為之和對方一個人聊天的測試人群中,有80%的人都跑出去叫老師,說和我聊天的同學癲癇發作了,而到了以為有三個人聊天的測試者,只有60%的人跑出去叫老師了,而以為有6個人聊天的測試者中居然只有30%的人跑出去叫老師,并且第一組平均反應的時間小于1分鐘,但是第三組的平均反應時間超過了3分鐘,你們現在看別人被當小白鼠,可能覺得好玩,但是你要是身處其中,估計也還是同樣的結果。
所以,相當遺憾,當人數多了之后,產生了集體無意識效應,你要是在公眾場合需要得到幫助,可能會有點讓你失望了,這不光要怪什么素質、社會風氣,也要怪你旁邊人太多了,那應該怎么辦呢,盡量找個有能力提供幫助的,盯著他求救,只要他愿意出手,旁邊的人有從眾效應,就真的會變成眾人拾柴火焰高了。
我開始說了,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廣泛流傳,為什么呢,有研究表明,當人們認識到有這么個集體無意識,又叫旁觀者效益,當他們知道這只是社會人會發生的情況,他們會更樂意的伸出援手,而當你如果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時,千萬不要以為別人已經提供幫助了,做你能做的。
希望我們真的不小心有一天處于需要幫助的情況下,有人告訴你,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所以讓我幫助你吧!
文:太陽花花園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