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是一種酸性粘多糖,193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眼科教授Meyer等首先從牛眼玻璃體中分離出該物質:是由兩個雙糖單位D-葡萄糖醛酸及N-乙酰葡糖胺組成的大型多糖類。又稱糖醛酸、透明質酸。
玻尿酸為錯誤譯名,RESTIAID hyaluronic acid的hyal-意思是像玻璃一樣的、光亮透明的,而uronic acid指的是糖醛酸,玻尿酸與尿酸沒有任何關系。

透明質酸是一種多功能基質,透明質酸(以下代指玻尿酸)HA廣泛分布于人體各部位。其中皮膚也含有大量的透明質酸。人類皮膚成熟和老化過程也隨著透明質酸的含量和新陳代謝而變化,它可以改善皮膚營養代謝,使皮膚柔嫩、光滑、去皺、增加彈性、防止衰老,在保濕的同時又是良好的透皮吸收促進劑。與其他營養成分配合使用,可以起到促進營養吸收的更理想效果。
結構卡爾·邁耶實驗室在1950年代闡明了透明質酸的化學結構。透明質酸是一種高分子的聚合物。是由單位D-葡萄糖醛酸及N-乙酰葡糖胺組成的高級多糖。D-葡萄糖醛酸及N-乙酰葡糖胺之間由β-1,3-配糖鍵相連,雙糖單位之間由β-1,4-配糖鍵相連。雙糖單位可達25000之多。在體內透明質酸的分子量從5千到2千萬道爾。
分子式:(C14H21NO11)n
結構式如圖:

透明質酸的生產過程和技術決定了質量優劣的差異,所以在使用上一定要是正確來源生產的產品才能有治療的功效.一般而言,提煉的方法有三種:
1、動物組織:主要原料是雞冠和牛眼玻璃體等.用丙酮或乙醇將原料脫脂、脫水,用蒸餾水浸泡、過濾,然后以氯化鈉水溶液和氯仿溶液處理,之后加入胰蛋白酶保溫后得到混合液,最后用離子交換劑進行處理、純化得到精制的透明質酸.這種方法提取率極低,僅1%左右,分離過程復雜,致使透明質酸價格昂貴,達5000美元/公斤,限制了在化妝品中大的量使用.
2、微生物發酵:以葡萄糖作為碳源發酵液.在培養基中發酵48小時,發酵結束后,過濾除去菌絲體和雜質,然后用醇沉淀法等簡單操作即得到高純度的產物.采用發酵法制造的透明質酸,優點是能按商品設計來設定分子量大小.發酵法的關鍵在于菌種的選擇,多選用鏈球菌、乳酸球菌類等.
3、化學合成:采用天然酶聚合反應;首先使用多糖類聚合物合成“透明質酸氧氮雜環戊烯衍生物”,然后添加水分解酶,制造出衍生物和酶的復合體,最后在90度攝氏反應液中清除其中的酶,就合成了透明質酸.采用人工合成法可大大降低透明質酸的制造成本,但結構較不精純。

同樣是透明質酸的產品,因為原料來源及制成技術的差別,對效果有明顯的影響.產品的濃度不能作為選擇產品的參考,純度、分子量、3D立體結構才會直接影響透明質酸的吸水效果.
隨著美容業的發展,市面上出售的容易與透明質酸混淆的微整形注射填充材料,一般有五種,包括:奧美定(英捷爾法樂)、硅膠油、石蠟油、纖維素、膠原蛋白來魚目混珠,從而牟取暴利,下面是一些鑒別的小常識:
第一步:從針管中擠出一滴膠狀物質,放置在白紙上.如果有油浸潤暈擴散,那么這個東西肯定不是透明質酸,它一定是硅膠油,或者石蠟油之類的東西.這個材料,它是法律明確禁止使用的東西.
第二步:如果是形成水浸潤暈擴散,他可能是透明質酸、奧美定(或英捷爾法樂)、纖維素或膠原蛋白:取一滴透明質酸放在左側手掌上,然后用右手示指指腹反復觸摸,幾分鐘后待水份大部分揮發掉后,經過手指觸感或肉眼觀察,可見剩下的殘留中有沙粒狀晶體顆粒存在,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其它東西,那這個就是交聯的透明質酸,基本可以確認是真正透明質酸,可以使用。

第三步:把擠出的產品,放在平面玻璃板上,次日再觀察.結果,經過一夜的水分揮發,玻璃板上殘留的有型成分進行分析.如果這些殘留的都是有型成分,像“冰砂”粒子顆粒堆積起來的樣子,那一定是透明質酸.如果是“鍋巴狀不不透明結痂,一般是奧美定;‘如果是一層軟的淡黃色軟膜,一般是纖維素.如果是不揮發的油脂一定是硅膠油或石蠟油,如果最后什么都不存留,很可能是非交聯透明質酸!
第四步:對于固體成分是否是透明質酸進行鑒別,你可以采用酶解實驗方法.程序是:在45度恒溫水浴箱中,將固體顆粒放入盛有透明質酸酶的容器中,一般2個小時左右,固體顆粒就可以降解掉.如果不降解,那肯定不是透明質酸。
本文編輯:美唄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