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琳為您讀健康》第273期
撰文/資深醫療媒體人 子琳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耳鼻喉頭頸外科 李天成 副主任醫師
本文選自子琳著《京城名醫坐診:治好常見病,你該這么辦》
編者按
別害怕,孫紅雷先生沒事,而是他飾演的“香山”出事兒了!

前段時間重溫了孫紅雷、葛優兩位老哥的經典電影《非誠勿擾Ⅱ》,孫紅雷飾演的香山事業有成,最終卻因腳底長了晚期黑色素瘤,且癌細胞轉移到了肺部和全身骨骼最后選擇了跳海自殺。
第一次看這部劇是在2010年,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剛步入醫療傳媒領域的小學徒。但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職業的敏感讓我再看這部劇時就禁不住好奇:最開始他腳底不就是有顆黑痣嗎?可后來這顆黑痣怎么就癌變了?為什么黑痣還可能和惡性程度非常高的腫瘤聯系在一起?
這究竟是演繹還是真實存在?黑色素瘤又是一種什么病?我在醫生的門診找到了答案。
黑色素瘤到底是什么“鬼”?為何這么惡?

在現實生活中,“孫紅雷”得的這種黑色素瘤越來越多。但這并不是因為發病率高了,而是因為過去人們對黑色素瘤不夠重視也不了解,檢查手段也沒有現在這么先進。
黑色素瘤是一種世界性疾病,每年約有10多萬人被確診。李天成醫生門診上的45歲患者郭琳(化名),就是眾多黑色素瘤患者之一。
不同的是,她在得病后選擇了積極治療,而孫紅雷飾演的香山卻選擇了放棄治療,在與親友做了告別后跳海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惡性黑素瘤是由皮膚、黏膜和其它器官的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它可以長在皮膚上、長在內臟黏膜、甚至眼球的鞏膜上。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惡性程度高。
而且這個家伙非常喜歡跟咱們“捉迷藏”,你在明處、它在暗處。它偏偏就喜歡長在你身上比較隱蔽的地方,像香山這樣長在腳底板上,又或像郭琳這樣長在頭皮上。

圖:火山口
早期長出來那種不疼不癢也沒有破潰流血的黑痣,多數都是良性的,叫黑色素痣,有一少部分可能是早期的惡性黑色素瘤。
但如果是長出來一顆又疼又癢、中央潰爛、流水、內陷,看起來像是一個火山口的黑痣,通常就是惡性的,就是咱們所說的黑色素瘤了。黑色素痣、黑色素瘤一字之差,可能就關乎著生死。
郭琳說,因為瘤子長在頭皮上頭發都給蓋上了所以一直都沒有發現。后來是因為梳頭的時候覺得頭皮疼,一摸都破了流血了。再一照鏡子才發現是長了個黑痣。但這時再去醫院檢查已經是個晚期黑色素瘤了。
為啥偏偏是我得了黑色素瘤?
郭琳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經過CT等進一步檢查,她的黑色素瘤只是區域性轉移,由頭皮轉移到右側面部腮腺區和右頸部,還沒有像香山那樣出現全身轉移。

可郭琳為什么會得上黑色素瘤?李天成醫生說,目前這個病的原因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在已知的原因當中,有基因、環境因素,比如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導致色素沉著的皮膚、強的間斷日光暴露、日曬傷、多發黑色素細胞痣等。而物理的刺激、摩擦是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為什么總說腳底最容易長黑色素瘤,就是因為我們每天都要走路,腳底經常會受到摩擦。
而像郭琳這樣頭皮長黑色素瘤也挺危險,因為頭皮這個地方容易出汗,出汗之后對這顆黑痣也是一種刺激,它就會很癢,這個時候再去抓就很容易撓破。
所以即使這顆痣是你與生俱來娘胎里帶的,如果你總是去摳它、刺激它,良性的黑色素痣也能摳成惡性的黑色素瘤!
也正是因為黑色素瘤非常怕這種物理刺激,所以用來檢查腫瘤良、惡性的穿刺活檢,對它來說也是一個刺激。
而病理結果通常需要等一周時間才能出來,在這一周的時間里,極有可能就因為病理檢查的刺激造成惡變。
因此如果醫生一旦高度懷疑是黑色素瘤,通常就會直接通過手術把病灶切除,然后再送病理檢查,確定是惡性還是良性。
娘胎里帶的痣到底該不該點掉?

電影《非誠勿擾Ⅱ》里,香山在自己的告別會上說:“奉勸大家長了黑痣趕緊點了去,那不是性感,而是要命,不要像我一樣最后得黑色素瘤。”這句話其實是錯誤的。
李天成醫生說,黑色素痣分三種:皮內痣、交界痣、混合痣。通常來說皮內痣都沒什么事兒,但交界痣和混合痣就不好說了。

皮膚層級示意圖
先來說交界痣是啥?皮膚的表皮和真皮之間有一層叫基底細胞層(如上圖)。由于皮膚也有新陳代謝、定期要脫落更新,因此這層的生長就比較活躍,一旦長在這個位置上那就比較危險了。而混合痣,就是皮內痣和交界痣混合在一起的一種痣也是比較危險的。
專家提示:
如果身上某個部位長了顆痣,千萬別沖動!美觀與否都沒有生命重要。先去醫院檢查一下,醫生通過肉眼觀察,一般就能憑經驗初步判斷出是哪一種痣。雖然皮內痣比較安全,但有時候皮內痣和混合痣不容易鑒別,所以長在危險部位的痣,如腳底、頭皮,建議徹底切除。
早期發現黑色素瘤太關鍵了!

黑色素瘤雖然危險,但它還是有很明顯特征的。如果您身上有痣,可以現在照鏡子來鑒別一下:
痣的表面有毛、邊界也很清楚、不痛也不癢,通常是良性的。如果一旦發現這顆痣是凸起的,且表面沒毛、色澤很黑,邊界不清形狀不規則,甚至有癢、痛、破潰、流血,那么八成就是惡性的黑色素瘤了。趕緊去醫院!
【聲明】歡迎關注子琳醫學科普。本文為子琳原創,受訪專家專業校稿,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摘編,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