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部分的皇帝在生前就派人去查看風水、大興土木,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打造自己的陵墓。“千古興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黃昏。"這句詩說明了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非常地看重陵墓,夢想以自己的陵墓澤被后世,讓子孫萬代江山永固、國運昌盛。
帝王陵墓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為現在世人所熟知,唯獨元朝十幾位皇帝的陵墓不為人所知。

圖片來自網絡
元朝的統治者在他們入主中原之前,蒙古族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族的祖祖輩輩就在草原上遷徙,生活方式追求簡單實用,這可能與他們是草原游牧民族有關。在成吉思汗去世后,傳說就采用了典型的蒙古人的安葬方式,那是怎么安葬的呢?
據說成吉思汗在出征西夏途中的六盤山地區去世,臨終前他要求去世后秘不發喪,遺體要運回漠北草原安葬。成吉思汗的棺材用一整根木材挖成,下葬后,讓牧馬人驅趕一大群馬在墓地所在地區來回地奔騰踩踏,直到把動土的痕跡為止踩踏到看不見為止。之后,蒙古族人會在埋葬地點殺掉一匹小駱駝,然后在墓地周圍建起帳篷,等到墓地地表的草長跟其他地方一樣的時候,再把帳篷撤掉。這樣,整個安葬過程才算結束了。
通過這樣一番折騰,不用說外人,就連負責安葬的人都看不出墓地的準確位置。祭奠的時候,之前殺死的那匹小駱駝就起作用了。祭奠人只需牽著母駱駝在這片地方走一圈,母駱駝聞到小駱駝的氣息所在地,就會停止不前,眼角流淚。不用說,母駱駝最后站立的地方就是墓葬的準確位置了。
這種傳說,歷史學家提出了質疑,理由是駱駝的壽命有限,單純依靠駱駝尋找祖宗墳墓的說法不可信。但是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至今還是一個謎題。現在大家看到的成吉思汗陵,其實只是一座衣冠冢,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來自網絡
元朝建立以后,實行的是“漢法”。蒙古族的喪葬習俗也漸漸受到中原喪葬習俗的影響,但與漢族人相比之下,蒙古族人即便是蒙古貴族的喪葬儀式也仍然很簡單。死者所穿的壽衣就是平時穿的衣服,葬品也是死者生前喜歡用的武器、器皿等,而且隨葬品非常少。
忽必烈在位期間,掘宋陵事件十分猖獗,宋朝歷代皇帝的陵墓幾乎都被盜過,隨葬的金銀珠寶被搶走,尸體被損毀。忽必烈害怕百年后自己的陵墓跟宋朝帝王的下場一樣,因此,在繼續堅持“薄葬簡喪"習俗的同時,也給自己和子孫后代的陵墓做了周密安排。
忽必烈做了什么安排呢?據歷史學家研究,安排應該是以下幾點:
第一,選擇好陵寢的埋葬地后,將埋葬地周邊地區的所有人口進行遷移,讓這個地方變得無人知曉。
第二,元朝皇帝的葬禮儀式不允許漢族官員參加,也不允許漢族官員知道下葬地點。
第三,皇帝去世后,對外宣稱遺體要運回漠北草原進行安葬,并且記錄下來,以求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第四,建造陵墓時避免大興土木,建筑物要少,隨葬品要少,也不設置墓碑,使得皇陵與普通人家的陵墓沒有什么區別。
第五,對皇陵有關的事宜不做記載,即便是為了祭祀方便,也只記錄蒙古貴族和皇族成員能夠看懂的地名,讓盜墓者無從下手。

就這樣,由于人為的歷史記錄的不完整以及蒙古族特有的喪葬習俗,造成了后人很難了解到歷史的真相,這也許就是元朝帝王陵墓不為人知的原因。此外,有的歷史學家指出,元朝皇權斗爭非常慘烈,每一任皇帝在位時間都很短暫,所以他們在位期間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大張旗鼓地打造陵墓,這或許又是另一種原因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