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父親會性侵女兒?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為什么有的父親會性侵女兒?2007年12月28日,有一則來自東北網的新聞,寫的就是父親強奸親生女兒的案例。一個化名叫麗麗的9歲女孩,從2006年6月開始就過上了一段噩夢般的生活。在她剛出生時就離婚的父母這是復婚,而多年未見面的父親竟背著母親強奸了她,還威脅她不能告訴別人,否則就會殺死她。這段噩夢持續了一年半,后來母親察覺,把獸父抓住告上法庭。

    這件事除了令人匪夷所思之外,更令人義憤填膺。很多人都恨不得用口水淹死他,用板磚拍死他。“禽獸不如”和“社會渣滓”等一塊塊令人不恥的道德審判牌,也都會齊刷刷地掛在他的胸前,讓他永遠抬不起頭來。

    要回答“父親為什么會性侵女兒”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必須求助于進化心理學家。據我所知,在回答“父親為什么會性侵女兒”之前,進化心理學家會提出另外一個問題“父親為什么不性侵女兒”?看來,更棘手的問題來了。

    父親為什么不性侵女兒?按照進化心理學家的觀點,這是因為在正常家庭中,父親和女兒之間存在著一種親緣識別機制。這一機制具有兩個作用:第一,告知對方彼此是否是親人,親緣關系是近是遠;第二,假如是親人,他們之間就會形成性厭惡,這種自發的性厭惡能夠阻止近親之間產生性吸引。

    那么,有沒有證據表明這一機制存在呢?有。以邁阿密大學的麗波曼為首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大量研究,她們認為人類的親緣識別機制至少會使用兩種情境線索,其中一種就是早年的共處時間。不同性別的孩子早年在一起的時間越久,他們就越有可能認為彼此是親人,即使真實情況未必如此。早在19世紀晚期,芬蘭的人類學家韋斯特馬克就提出過類似的論斷:早年一起長大的異性兒童, 他們長大之后很少結婚。這一結論得到了許多人類學研究的支持,最經典的是以色列的集體公社研究。集體公社中的孩子從小就吃喝拉撒在一起,青春期才分開,長大后在同一個公社里長大的異性孩子極少相互愛慕,結婚生子。這是因為這種共同生活經歷啟動了他們的親緣識別機制,讓他們在無意識中以為對方是親人,還發展出了強烈的性厭惡,根本不可能順利結合。麗波曼等人2003年在《自然》上撰文,指出人們的共處時間可以預測雙方的親緣關系;對18歲以下的美國人來說,共處時間跟親緣關系的相關高達0.71。此外, 共處時間還能預測人們對兄弟姐妹之間亂倫行為的強烈譴責,哪怕不是他們自己參與的。兩名加拿大的研究者發現,跟從小就一起撫養的兄妹相比,那些從小就分開撫養的兄妹更可能發生亂倫行為。

    夠了,這些證據已經足以說明:共處時間是人類用來識別親人的一個重要線索。這個線索能夠在進化環境中幫助我們的祖先判斷誰是親人誰不是,進而發展處相應的親情和性厭惡,阻止同居一處的異性發生亂倫。當然,這個線索不存在的時候,人們的親緣識別有可能就會出問題。聰明的讀者如果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在我們提供的案例中,那個混蛋父親從小就跟自己的女兒分開,在長達九年多的時間里他們都沒有共同相處,這一特殊經歷也許破壞了原本可以正常運作的親緣識別機制,因而讓他對女兒沒有足夠的性厭惡,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 發表于 2014-02-18 00:00
    • 閱讀 ( 100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