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今天這個以顏值論道的世界,無論你長相如何,膚色黑或白,在別人的印象里,牙齒都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一口干凈整潔、亮白的牙齒不僅能提升人的氣質,更是對口腔健康的追求。今天科技十分發達,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牙膏、牙刷以及口腔醫護可以選擇,但古人沒有啊,古人是怎么清潔牙齒的呢?
現代禮儀講究微笑要“露八顆牙齒”,古人卻強調“笑不露齒”,難道是因為無法清潔牙齒,牙齒太丑所以不愿意露嗎?這個想法顯然還是太天真了一點。也許真有人是因為牙齒不好看而不敢大笑,但“笑不露齒”和“行不露足”一樣作為古人的行為禮儀標準,是那時美的標準,而非古人不懂得清潔和護理牙齒。
春秋時期《禮記》上就有“雞初鳴,咸盥漱”的記載,人聞雞鳴起床,洗臉漱口開始新的一天。我國最早使用的漱口劑有酒、醋、鹽水、茶及溫水等。這些東西有一定解毒殺菌的作用,古人便拿來清潔口腔,但僅僅是漱口還遠遠不夠。五代時期出現了復方配制的潔牙劑,有點像是我們今天牙膏的前身,后來又在牙齒清潔劑中加入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蘭等,使其具有保持口腔清潔和治療口腔疾病的作用。后來南梁的歌謠合集《類苑》中有首題作《西岳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的,這樣寫道:“豬牙皂角及生姜,西國開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此種“仙方”由皂角、荷葉、青鹽等藥物制成,對牙齒口腔有增白留香、消炎鎮痛作用,據說還能烏發美容,效果比如今的牙膏更勝一籌。“口齒烏髭”則應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藥物牙膏。宋代人清潔牙齒最常用的當屬青鹽和茶。我們耳熟能詳《紅樓夢》里賈府的繁文縟節,吃飯前都要用茶水漱口再洗手,另取茶來喝;而賈寶玉除了這一出,還要用青鹽擦牙。到了元代,社會上層人士基本都用牙刷,一般人還是用柳枝與中草藥研磨的揩齒粉末刷牙 。這牙粉大約可分為三種:細辛散方、秦椒散方、龍腦散方,分別對應摩擦、清涼和馨香的不同功效。上面提到的青鹽再輔以膩滑石就是細辛散方。
我國于公元前數世紀已經開始用刷牙的方法來清潔牙齒,當時使用的牙刷都十分簡單。遠古時期的牙刷形似后來的毛筆,青銅的材質,刷頭硬挺,不知刷著有多疼;秦王朝使用的牙刷依舊延續了青銅材料,但是改變了牙刷的形態,和今天的樣子幾乎無二致,上小下大便于把握;唐朝時的牙刷改為骨質材料,且具有尖頭,可以用來剔牙;五代時也用骨質材料,并出現了一些繁復的雕刻花紋;宋朝時主要用驢骨、虎骨、象牙、竹子等材質,在頭上鉆孔植入馬尾或馬鬃豬鬃;明朝時期出土的牙刷多見為驢骨、珊瑚材質;到了清朝應是各種材質都見怪不怪了,最常用應是竹制牙刷,成本低,銷量大。不過在這些牙刷材質的變更中,最為著名也最為廣泛使用的自然是楊柳枝。當時的楊枝就是一種將楊枝的一端或兩斷打扁成刷狀制成的牙刷,形如掃帚,以蘸藥刷齒;再簡便一點,把楊枝放在水里泡開,使用時直接用牙齒咬開,楊柳的纖維就是刷牙的梳齒。
外國最早則是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人生活的城邦的國王墓葬里發現了類似牙棒的清潔工具。而古希臘羅馬時代,人習慣用由動物骨灰做成的牙粉清潔口腔。直至今日仍有一些原始部落用木炭、鹽水、細砂、樹枝來清潔牙齒。和中國古代的牙粉有相同的成分,但簡省的多。牙刷則應是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從明朝皇帝那里傳過來的,此前一直是用布揩牙。據說那把骨質牙刷的刷毛是野豬鬃毛,奈何太硬,刷的牙齦出血,他們就想辦法改良,用鵝毛、竹木替換進行嘗試。
所以,就算古人沒有我們現代的牙膏牙刷,也有他們自己的辦法來清潔牙齒。而且古代并不意味著落后,我們今天多少東西都是由古人創造而來的呢?牙刷牙膏一樣是古物的進化罷了。那些美的青史留名的女子想必也擁有一口皓齒,笑起來明艷動人,百媚千嬌。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