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簡單的“朗讀并背誦全文”可以說是很多人讀書時的噩夢,雖然那些或冗長或晦澀的篇章你當時確實是咬牙切齒塞進腦海了,可過了幾年甚至僅僅幾月,你卻發現自己腦中只剩下零零散散、似是而非的段落語句,以及大片被打上問號的空白章節……
那些我們“找不回的記憶”究竟是已經消失在腦海,還是躲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等待鑰匙開啟?

你認為自己記住了,然而大腦卻告訴你“不好意思我壓根沒有存”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背書經歷,你背的最熟的、正確率最高的語句都分布在哪里?是開頭嗎,還是結尾,或者是文中被老師抽出來分解過n遍精華句?而那些不搭頭、不靠尾,看著沒什么特點,還死都背不下來的部分呢,你會怎么解決掉?
我們對記憶內容的加工通常分為兩種,想要記得牢就用精細復述,比如學老師那樣逐字分析;沒耐心的則有更粗暴的方法,機械復述,像是直接默念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出口成自然。
想也知道,精細復述更費勁,而對應的“報酬”是讓記憶內容從短時記憶跳到長時記憶中,并且儲存更穩定、提取更簡單;機械復述較省事,對應的則是記憶保持時間短,可能還沒跨到長時記憶就夭折了,哪怕僥幸保存,內容也可能出現模糊,提取難度變大。#假設這兩個是不同的游戲技能,一個對應了快捷鍵1~5,另一個要按Shift+m,你認為哪個更容易被觸發?
說來說去,如果我們重視日后收益的話應該選精細復述才對吧,然而你敢摸著自己的良心對那些你背過的文章說,你每句話都仔細分析了?你敢說你當時沒有抱著哪怕死記硬背也好,只要能混過抽查就行了的想法?你敢說你背書時一點水分都沒有,你敢說你真的記住了?

那么問題又來了,假設你有對要記的內容認真加工過,也確定自己真的記牢了,然而耗不過時間的摧殘,該記住的東西還是說忘就忘了呢?
你是記住了但一時想不起來,還是真的記住又忘了?
按提取時間來分,我們所謂的“記憶消失”可以叫永久性遺忘,也就是永久不能再認或回憶;而如果只是一時不能再認或重現,那就要算作臨時性遺忘了。然而不管是臨時的還是一輩子的,都逃不過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會遺忘?目前主流學說對遺忘的原因大致有四種解釋——
衰退說
遺忘是記憶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的結果。假設你對某種事物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也是你的某幾條腦神經出現對應改變的過程,那么你在現實世界里接觸、使用越頻繁,對應腦神經之間的連結也會越穩固,反之,連結可能會越來越松,直至退回原位、記憶也不復存在。
干擾說
新記憶對舊記憶的提取和恢復造成了阻礙。比如你先學了《蜀道難》然后又背了《夢游天姥吟留別》,問題來了,你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后面應該是什么?是“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嗎?
提取失敗
遺忘是因為我們在提取有關信息時沒找到恰當的提取線索。從某種角度來說,在腦海里找記憶就和在圖書館里找書差不多,書有對應編碼,像是書名、作者、所屬分類、書的包裝薄厚……你掌握的內容越多找起來越方便;記憶也有對應線索,你只給模糊線索,就別指望大腦能反饋你精確結果了。
動機性遺忘
遺忘是由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在這種假設里,事件之所以不能被回憶是因為回憶它們時會使人產生痛苦、不愉快的情緒,而遺忘則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只有當情緒聯想減弱時,這些回憶才有重見天日的可能,比方我們在考場上情緒過于緊張,學過的東西怎么也想不起來,但出了考場心情放松后,那些被屏蔽的得分點又會突然冒出來。

除了衰退說,另外三種都是站的“記憶不會丟失,遺忘只是暫時”的觀點。
干擾說——一旦干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然而干擾無處不在,繞過了詩仙李白,還有詩圣詩鬼詩狂跳出來
提取失敗——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索就能提取出所要的信息;#東西確實沒丟,只是放錯了位置找不著,然而你怎么知道是一天兩天找不著還是一年兩年,一直找不到和丟了又有什么差別呢
動機性遺忘——一旦消除掉造成壓抑的原因、阻斷記憶材料與消極情緒的聯系,記憶信息就能重新出現。#然而能將情緒控制自如的都是天才,可我們都是考場上會緊張、難過時想遺忘的普通人啊

暫時的可能變成永久的,你以為忘記的也可能突然冒出來,那些你背過的長篇忘掉的大論,可能正在你腦海一隅見風使舵,如果你有舍不得忘記的事,那就主動去想去回憶去重現啊,指望它們自己冒頭是有多傻?記憶很脆弱的,遺忘也再簡單不過,曾經與你形影不離的人說不定哪天你就忘了,何況是時間長河里的片段、與你相看兩無言的長篇文字呢?
33IQ,在線思維訓練平臺。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