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兒童醫療中心、密西西比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2013年逆轉錄病毒與機會性感染大會”上報告說,他們通過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實現了首次“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毒嬰兒感染者。何為“功能性治愈”?這個案例對于人類攻克艾滋病有何影響?與07年的艾滋病治愈案例有何不同?
1.女嬰是被標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愈
艾滋病女嬰于2010年在密西西比醫院出生,出生30小時后,兒科專家漢娜·蓋伊(Hannah Gay)即用三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組合對其進行治療。這種混合藥物療法于九十年代中期開展試用,因其配置類似雞尾酒的配置,也被稱為“雞尾酒療法”。迄今為止,雞尾酒療法仍是艾滋病毒感染治療手段上的最大突破。如今只要艾滋病感染者堅持雞尾酒療法,病毒就可以被控制在幾乎檢測不到的水平(即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數量少于50個),感染者可以享受接近預期壽命的人生。
但是,艾滋病毒如此可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可以無限期地隱藏在人體免疫細胞中,潛伏在DNA里。一旦免疫系統承受到壓力:哪怕是輕微感冒或者高強度的疲勞加班需要征用現役免疫細胞時,病毒便開始重新活躍,復制并感染其他細胞。通常情況下,艾滋病感染者一旦停止聯合藥物治療,其體內的病毒載量立即發生報復性反彈。
這個女嬰是已知唯一的例外情況:在她出生十八個月后,她的母親就停止了帶她去看醫生,當蓋伊再找到她們時,這位母親聲稱她女兒已經停藥六、七個月了。然而令人吃驚的是,蓋伊對女嬰進行測試的結果顯示,她體內沒有發現病毒的蹤跡。這個結果也得到了全國醫生的進一步證實。
2.醫生將此稱為“功能性治愈”,而非“根本性治愈”
雖然女嬰體內的病毒載量處于檢測不到的水平,然而,有幾項測試表明,她的血液中依然存在艾滋病毒的基因片段。由于病毒表現為已停止復制,但是還沒有被完全根除,研究人員將之稱為“功能性治愈”。
3.此例可能改變出生嬰兒感染艾滋病毒的治療方式
在美國,艾滋病毒很少在母嬰之間傳播。這是因為一旦感染艾滋病毒的婦女懷孕,醫生會讓其在整個孕期不間斷地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并且采用剖腹產(此例的母親并未尋求產前護理,也沒有在懷孕初期服用藥物)。
但在發展中國家,醫療保健資源有限,藥物療法費用高昂,導致每年有超過33萬名攜帶艾滋病毒的嬰兒出生。如果科學研究能夠證明,這種早期治療的辦法在其他嬰兒身上同樣有效,將大大有助于控制第三世界國家的嬰兒艾滋病毒流行水平。
4.標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局限性
標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難以對在嬰兒階段之后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實現功能性治愈。
研究者尚不明確為何標準藥物治療在這名女嬰身上如此有效,他們猜測這可能和其出生后立即用藥有關。除此之外,似乎找不到這名女嬰與其他數以百萬正在服用藥物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有何不同。如果這種猜測是正確的話,那么這名女嬰的奇跡對于其他在人生后期階段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來說不太具有參考意義。
5.已知另外一例成功治愈艾滋病毒的案例與本案差別巨大
2007年,一位名叫提摩西·布朗(Timothy Brown,此案例的詳細介紹請見《艾滋病為什么難治?》)的艾滋病毒感染者通過接受骨髓移植而被治愈。由于捐獻者的免疫干細胞對艾滋病毒有自然抗性,在替代了布朗的免疫干細胞后不僅沒有受到感染,還殺滅了他體內的艾滋病毒。
雖然骨髓移植這種方法取得了效果,但是對于絕大多數艾滋病感染者而言還是風險過高,因為有極大的可能會造成身體的排異反應。布朗的醫生這樣冒險是因為,布朗無論如何也需要接受骨髓移植,因為他患了血癌,在骨髓移植前他只能通過化療手段來殺死癌細胞。
手術的結果是“消除性治愈”:手術幾個月后,醫生再也無法從他的血液中檢測出任何艾滋病毒的痕跡。盡管對于普通感染者而言,用骨髓移植的方法來治療艾滋病風險巨大,但已有研究團隊受此啟發,開始研究能否對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進行改造以抗擊艾滋病毒。
(作者:蕨代霜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