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就在我思考“中午該吃什么”的時候,忽然看到了網易的新聞——一位患者因為肢體無力和癲癇,去醫院看病,結果,罪魁禍首居然是寄生蟲,而這種寄生蟲,居然可以跑到腦子里……[1]

新聞報道(圖片來源:yuedu.163.com)
所以,吃的事兒先放一放吧。“吃什么”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要吃”。
為什么這么說呢?
新聞中提到,這種寄生蟲叫作曼氏迭宮絳蟲裂頭蚴。注意看這個名字,它包括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曼氏迭宮絳蟲(Spirometra mansoni,以下簡稱曼氏蟲)”[2],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寄生蟲;另一部分是裂頭蚴。
裂頭蚴和曼氏蟲的關系,以及其致病機制,都可以從它的生活史中找到。常見的寄生蟲,一般遵循寄主到寄主的模式。比如說,頭虱,它會通過接觸,從一個人的頭發,遷移到另一個人的頭發,不斷產卵繁殖。曼氏蟲則不然。它不但有中間宿主,而且中間宿主不止一個。

曼氏蟲的蟲卵(圖片來源:《人體寄生蟲學》)
曼氏蟲的蟲卵進入水中以后,倘若溫度合適,便會孵化、發育,在2-5周以后,變成橢圓形的、長滿纖毛的鉤球蚴;鉤球蚴非常小,運動方式也古怪,就跟沒頭的蒼蠅一樣,它會做無序的螺旋式運動。池塘也好,河流也罷,地方就那么大,轉來轉去,鉤球蚴就會遇到自己的第一個宿主——劍水蚤。

鉤球蚴(圖片來源:《人體寄生蟲學》)
鉤球蚴進入劍水蚤以后,就會改頭換面。脫去外表的纖毛,經過劍水蚤的腸壁,進入劍水蚤的血液。隨后,經過3-11天的發育,長成原尾蚴。與此同時,劍水蚤在食物鏈中的地位很低,蝌蚪都能欺負它。當蝌蚪吞食了劍水蚤以后,一方面,蝌蚪按照自己的發育路線,變成青蛙,另一方面,劍水蚤內的原尾蚴不會死亡,反而會發育成裂頭蚴。

裂頭蚴(圖片來源:《人體寄生蟲學》)
裂頭蚴有很強收縮能力,可以在蛙體內不斷遷移,逐漸移動到蛙的腿部,在蛙皮膚下游離,或者聚集在蛙的肌肉間隙里。之后的事,有兩種可能:如果蛙被貓、狗捕食,裂頭蚴進入貓、狗體內,就會發育成成蟲(曼氏蟲),排出蟲卵,完成一次循環;如果蛙被其他動物,比如蛇、鳥、人類食用,那么,因為環境不合適,裂頭蚴沒辦法在其腸內發育成成蟲,只好穿過腸壁,轉移到其他地方,勉強度日。[3]

曼氏蟲的生活史(圖片來源:LIU Q等等)
問題是,裂頭蚴不自在,寄主更不自在。前面說道,裂頭蚴的移動能力很強。因此,它會在人體內不斷地遷移,逐漸定居到人的眼睛、四肢、腦部或者內臟中。遷移運動越劇烈、定居的部位越重要,引起的癥狀就越嚴重。
其中,眼部的裂頭蚴病最常見,內臟中的最罕見,腦裂頭蚴病的發病率在二者之間,但是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癥狀,癲癇、頭痛,嚴重時可有肢體麻木、癱瘓、昏迷等。

顯微鏡下的裂頭蚴(圖片來源:www.cdc.gov)
對于裂頭蚴病,最好的方案莫過于預防。不飲生水,不接觸生蛙肉,雞、蛇等肉類在食用之前完全、徹底加熱,就可以完全避免絕大多數裂頭蚴寄生。除此之外,我國某些地區有生食蝌蚪養生、敗火的習慣。能不能養生暫且不提,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有不少人因此感染裂頭蚴,[4]所以,還是那句話,“吃什么”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要吃”。

中國曼氏裂頭蚴病的發病率(圖片來源:LIU Q等等)
參考文獻:
[1] 少女大腦皮層萎縮 醫生從她腦子里捉出5厘米蟲子-網易云閱讀[EB/OL]. [2017-08-22]. http://m.yuedu.163.com/reader/news/content.do?source_uuid=f4609973-79e2-4f95-97fb-8d99a62883bc_1&content_uuid=a14e17ce45544d89bb25d96d9bd5e7bd_1&from=singlemessage.
[2] 李雍龍. 人體寄生蟲學[M]. 2008.
[3] LIU Q等. Human sparganosis, a neglected food borne zoonosis[J].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5, 15(10): 1226–1235.
[4] 藺西萌, 王中全. 我國曼氏裂頭蚴病臨床特征概述[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11, 6(6): 467–468.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